都烈的話,讓袁穹豁然開朗。
也不再單純的執著於種族之分。
如果他真就是如此認死理的一個人,那當初在龍爪山上,也不會教那些小動物們了。
更彆說,自己葫蘆裡還關著個泡酒物。
現在他也是逐漸明晰,造成隔閡與仇恨的不是種族,是環境。
物阜民豐的地方,拉幫結派,抱團取暖的多為同族,有一定向心性,有天然互信基礎,能一個食槽裡吃飯。
但是草原這地方,沒那麼多彎彎繞,也抱團,可都是強者抱團,管你什麼種族不種族,能打的才是兄弟,自己人。
大家搶來的也都是各個種族的奴隸,管你什麼隔離不隔離,生!必須多生!
漸漸也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種族觀念就淡了,隨之而來的是強弱之彆,應了段明誠認死理般的弱肉強食。
如此看來,確實是環境改變了觀念。
生存才是首要任務,要是連活都活不下去,誰還在乎對方是什麼種族,操刀子咱們一起搶,一起乾。
而這麼一想。
那先前一些不明白的事也就解釋通了,儘管不太合倫理道德,但是合乎環境。
一起肩並肩的兄弟戰死,活著的人就分他妻妾,分他子嗣,也是一種為求活命謀生,演變出來的習俗。
不然這草原上,家裡男人沒了,斷了糧,護不住財產,到最後不就得死?
能被兄弟們瓜分了,未嘗不是一種延續與保護。
總好過被其他部族打進來,抓走當奴隸吧?
人口,很關鍵。
宴飲過後。
袁穹應下了都烈的懇請。
打算在此做短暫停留,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想在村子裡走訪走訪。
控鷹村。
是一個相當大的村子。
有千戶之多。
都烈告訴他,村子裡的成年男性有近四千人,女性一萬餘,而孩子們……
不分男女都有兩萬。
當袁穹得知這個數據的時候,也有些瞠目結舌,這數據比例實在是太誇張了,是一個完全失衡的結構。
可以說,現在是控鷹村最為虛弱的時候,人口基數大,男女比例失衡,人口結構失衡,不能輕易搬遷,如果要是再恢複成遊牧方式,對於成年男性來說問題不大,可村子裡的孩子們絕大多數都得餓死。
為了維持日常龐大的糧食消耗,村子的女人開墾了大量田地,依靠清江的水資源,勉強能平衡,再加上男人們偶爾出去劫掠一下,問題不大。
這中間最大的難題在於,半耕半牧限製機動性,周邊部落都知道控鷹村是一塊大蛋糕,一口吃下去,自己就能肥好久。
所以他們才開始訓鷹,以充耳目,開拓視野。
主動剿滅遷徙到附近的其它部族,維持脆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