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院線施壓……”
錢信不是沒聽到過,好幾次那些製片公司都在提及這件事。
之前在開會上也有人向總局那邊提出要求,希望提高電影票房分成。
現在的票房是這樣算的,要扣除33的稅,5的電影發展基金,也就是票房還沒到手先要納稅。
也就是剩下917。
這917再度變成100,然後電影院大概是57,電影院還要和院線分,比如旺達就是屬於院線公司,類似於品牌,具體多少應該是在7左右,各家不同。
剩下的43才是製片方和發行方,一口價發行的話,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發行方不參與分成,拿錢走人。
好處是沒有風險,不好的地方在於電影一旦賺錢,也和發行方沒太大關係。
一般是大製作,發行方會要求分成,他們有能力多發行電影。
而中小的發行公司類似於光線,穩紮穩打的情況下,找光線發行都是一口價。
發行方等於是把電影盤拷貝,送到各個電影院去上映,去溝通排片。
越大的發行方越是有發行效果,這方麵中影絕對是頭把好手。
如果想要做到徹底發行,中影肯定是不夠的,《地火》到時候會放其他幾家發行公司進來,讓他們一起去發行,至於上影就算了。
還是那句話,上影有的中影都有,上影沒有的中影也有。
隻是上影的歪門邪道多一些,是中影不屑做的。
可能會找遠一點的,比如南方那些地方,會找南方的一些發行公司來負責。
發行方,和製片方拿到最後的43,按照發行規則,最低的發行比例可以壓縮到8。
這是最低的價格了,錢信現在就拿到了這價格。
反正都看好他的電影,蛋糕大了,哪怕是分到一點,也能吃不少。
落在出品方手裡的就隻有35,算起來是最高的了。
大概是總票房的30。
這樣就好算了,一億的電影票房,三千萬是製片方的,如果電影投資三千萬,那就一億才能回本。
當然還有很多衍生的,為什麼說電影25倍才能回本,高風險也高利潤。
電影後續的衍生,還有版權都有持續的收入。
一部好電影足夠吃一輩子。
如果能爭取到1的分成,對於製片方而言都是幾百萬上千萬的利潤,沒有製片方會放棄爭取。
當年的分成更低,是張大炮去找院線談下來,爭取到了現在的程度。
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張一謀在手的張大炮發起了幾輪的攻擊。
他是商人,他要賺錢,那時候國內就張一謀有商業價值,為了刺激更大的商業市場。
張大炮發起攻擊,當時的楊董為首的中影也在背後出了力,這才有現如今的票房分成。
很顯然張大炮的胃口大了,壓力也很大。
六億貸款。
他賭上了身家,如果這次虧了,他肯定要哭。
所以為了最後一搏,無論如何他都要在院線咬下來一口。
何況這次不是他一個人在作戰,還有華億、伯納、橙天、光線以及中影,上影。
多家聯合起來或許能搏一把。
“行,我知道了,不會掉隊的,如果你們要是掉隊了,那可不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