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房足足忙活了兩個小時,陳建國才喊大家吃飯。
這般辛苦,又是用心準備的,晚上的菜自然十分合眾人的口味。
“建國你這手藝,我看比外麵飯店的廚師還要好。”
張光說的外麵飯店,其實指的是中午那家,原本聽說是海城很有名的本幫菜,他還期待呢,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
“大哥,話不是這麼說的,我這做的都是家常菜,也就是自家人喜歡,外地人來可不一定了。”
陳建國這麼說倒不是完全謙虛。
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老有人說他家鹵味味道不錯,就是太鹹了。
一個兩個人這麼說就算了,說的人多了,陳建國就知道得改一改。
後麵也是不斷調整,才算是滿足了這邊大眾人的口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過去村裡還有個川省的知青,好家夥,做一頓菜放的辣椒,都夠咱家吃一個月了。”
張父端起酒杯,抿了一小口酒。
因為高血壓的毛病,家裡兒女輕易不讓他喝酒,因著晚上的菜色好,才給他倒了一小盅。
這好不容易喝上一點酒,張父也舍不得一下子喝完,每次就眯一小口,盼著能多喝一會。
陳一凡聽到外公的話,有些好奇,“外公,我們那還有知青麼?”
知青這個詞,可太有年代感了,陳一凡以前隻在小說裡麵見過,現實中還是第一次聽人說起。
“怎麼沒有呢。”說到過去的事情,張父起了興致。
“可不止是川省的,各地都有,都是年輕孩子,剛來的時候各個意氣風發,真以為農村的日子是那麼好過的麼?等真乾活了,一個個就蔫吧了。後麵有政策出來,基本都回去了。”
想到當初的那段歲月,張父也有些五味雜陳,懷念是懷念,但那時候也是真的苦啊!
全靠土裡刨食養活這幾個娃娃,每天都不敢多吃他多吃一口,就有個小的要挨餓。
“村裡開小店那家,他媳婦年輕時候就是知青,還是海城來的,不過結婚了就回不去了,聽說後麵政府還給了他家一個城裡戶口的名額。”
見外孫女感興趣,張母就多講了一些給她聽。
“怪不得我每次見到那個奶奶,都感覺她有種說不出來的氣質。”
農村人結婚早,說是奶奶,其實也才五十多。
陳一凡想到自己以前看到的那個奶奶,,其實穿得衣服也沒有多好,但總是板板正正,看著就和周圍人不一樣。
“那時候我大概也就凡凡現在這麼大吧!”張春華記憶中,好像還有知青姐姐給她糖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