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審慎讓王學意對許寧的印象更加深刻——身為電科集團的院士,王學意並沒有直接體驗過許寧的能力,儘管有梁紹霖的推薦,但眼前年輕人的年齡還是讓他有些疑慮。
工程實踐不同於理論研究,它不僅需要豐富的經驗,還需要冷靜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隨著歲月積累起來的。
就像醫生或教師一樣,過於年輕的形象往往讓人覺得不夠穩重可靠。
但這次見麵,許寧展現出的專業素養讓王學意感到放心。
許寧已經證明了他在技術上沒有明顯的弱點。
信任,是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積累起來的。
“對於雷達天線的研發,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王學意從公文包裡取出幾張圖紙,顯然是提前做了功課。
“以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為了確保雷達能探測到rcs值為5平方米的目標;
並且探測距離達到300公裡左右,我們大約需要2000個t/r組件——我相信你對t/r組件並不陌生吧?”
見許寧點頭確認,他繼續說道:
“考慮到封裝工藝,如果要在這麵陣列上布置這2000個t/r組件,天線尺寸至少需要85米長、06米寬。
這樣一來,正如你之前提到的,傳統的圓盤雷達罩和三麵陣結構就不適用了。”
王學意翻過第一頁,展示出第二頁的總體研發方案。
不出所料,正是許寧熟悉的平衡木天線研發。
儘管如此,他還是假裝有些驚訝:“是平衡木天線啊!”
“沒錯。”
王學意解釋道:“瑞典在前年首飛的薩博340預警機就采用了這種結構。
雖然它在飛機正前方和後方各有一個60度的盲區,但可以將天線垂直安裝在飛機上,使整個天線係統的重量控製在一噸以下,這對飛機的研發更為有利。
如果天線長度為85米,這樣的安裝方式應該是可行的。”
許寧覺得時機成熟,準備分享更優化的方案:“不過,我有一個不同的想法。”
王學意顯然對此充滿興趣:“請說下去。”
“我在研究薩博340時,也進行了一些計算。”許寧拿起筆,郭林科則貼心地遞上一張紙。
其實,他重生前並沒有真正關注過薩博340aew這個型號,因為該機型1994年才首飛,那時他還隻是一個努力學習但天賦平平的大二學生。
但現在,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即使就平衡木研發而言,薩博公司的選擇也不是最優的。他們選用了對飛機性能影響最大的雷達艙支架方案。”
說著,許寧快速地在紙上勾勒出幾種改進的雷達安裝方式。
薩博340aew的a方案中,支架的研發導致航向穩定性反而變差,因為它的結構使得飛機在飛行時更容易偏離既定方向。
相比之下,其他研發方案不會造成這種不穩定的狀況。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天線支架無論怎樣研發,都會對飛機尾部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