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秋,濃得宛如一幅凝重深沉的水墨畫卷。
落葉在淒厲的秋風中癲狂亂舞,宛如在聲嘶力竭地哭訴著這座古老都城的悲戚哀愁。
林羽如同一尊凝固的雕塑般佇立在大明宮的僻隅,雙眉緊蹙。
那對深邃如淵的眸子定定地凝視著遠方層層疊疊的宮殿飛簷。
內心恰似汪洋中的一葉孤舟,在驚濤駭浪中飄搖不定。
他深切地知曉,唐朝當下所麵臨的局勢猶如泰山壓頂。
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政治的殘酷爭鬥,恰似兩隻猙獰可怖的惡魔巨爪,妄圖將大唐拽入無儘的黑暗深淵。
蘇瑤宛如輕盈的蝶,悄然飄至他身旁,眼神中盈滿了憂思,卻又倔強地閃爍著堅毅的光芒。
“林羽,此文化之衝突已若熊熊熾焰,儒家之正統與彼新興之思潮,於朝堂之上激烈爭鋒,爭吵之聲震耳欲聾。”
蘇瑤的聲音微微顫抖,其間儘是無奈與悵惘。
她的目光迷離而悠遠,似乎已然看到了朝堂上那一幕幕劍拔弩張的激烈場景。
林羽重重點頭,麵色陰沉如水墨渲染,仿佛能滴出墨汁來:“何止於此!自西方洶湧而來之宗教與本土信仰於民間亦如困獸相鬥,多地起大波。番邦來使之異域文化,雖新卻衝吾大唐禮俗至破碎。吾恐處置不當,則文化根基將被拔!”
此刻,他的腦海中如走馬燈般不斷閃過民間百姓因信仰差異而劍拔弩張的畫麵。
林羽的心仿若被無數隻鐵鉗緊緊鉗住,疼痛難忍。
朝堂之上,氣氛緊繃得幾近斷裂。
以李尚書為首之保守派大臣,皆麵紅耳赤,頸上青筋暴起。
聯名上奏,幾近以頭搶地,聲淚俱下。
懇請皇帝陛下,驅逐宣揚外來思想的文人墨客,令儒家經典重登尊崇寶座。
李尚書雙手捧著奏折,身軀顫抖如風中殘葉,聲音恰似從九幽地獄傳出。
“陛下兮!若任此等新思潮如野草般瘋長蔓衍,大唐之禮義綱常必蕩然無存,國之根基亦將轟然傾圮!臣等雖粉身碎骨,亦決不能坐視不顧!”
他的眼神中仿佛燃燒著熊熊烈火,將那些新興思潮視作洪水猛獸,恨不能即刻將其焚為灰燼。
而以王侍郎為代表的革新派官員則毫不畏懼。
他們昂首挺胸,脊梁筆直如青鬆,慷慨激昂地高呼大唐應當敞開廣闊胸懷,接納外來文化的精粹,借其之力改革政治、經濟、文化諸般領域。
王侍郎雙目炯炯,目光堅定似磐石,義正詞嚴地反駁。
“陛下,大唐之所以能鑄就今日之盛世,所倚仗的正是海納百川的氣度。現今怎可因循守舊,作繭自縛?唯有果敢接納新事物,大唐方能永保昌盛繁榮!”
雙方於朝堂之上吵得不可開交,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皇帝端坐於龍椅之上,眉頭緊鎖如深壑,眼神中充斥著猶豫與困惑,許久都難以定奪。
林羽和蘇瑤心中了然,這文化衝突的背後,實則是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與權力的慘烈角逐。
倘若處理不當,大唐必將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他們決意先從民間著手,傾聽百姓的肺腑之言。
在長安的街頭巷尾,林羽和蘇瑤目睹的是一幅混亂不堪的景象。
一群年輕的學子們擠在茶館中,興奮得如癡如狂。
學子們雙目熠熠生輝,激情澎湃地探討著來自波斯的哲學思想,對那自由、平等的理念傾慕不已;
而在寺廟周邊,一眾信徒們則愁雲滿麵,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對外來宗教的傳播憂懼萬分,深恐影響本土神靈的庇佑。
林羽與一位老者交談,老者無奈地長籲短歎,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都鐫刻著歲月的滄桑與迷茫。
“大人呐,吾自幼受儒家思想之濡染,唯知忠君愛國、遵禮守儀。然今諸多新奇之物如潮湧至,吾實茫然失措,難以辨其禍福。吾之心兮,猶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得安寧!”
蘇瑤與一位年輕的工匠交流,工匠激動得手舞足蹈,雙目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期盼。
“姑娘,您有所不知,那自西域傳來之精妙手藝,能助吾造出更為絕倫之物件。吾覺此外來之物非全然無利,隻要運用得宜,便具其值。吾盼大唐愈昌盛,吾之技藝亦能借此大放光彩!”
自民間歸來,林羽和蘇瑤深知,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他們苦思冥想,反複商議,最終決定向皇帝進諫,提出一個折中的策略——
在尊崇儒家正統地位的基石之上,設立專門的學府和機構。
潛心研究外來文化,剔除糟粕,汲取精華,使之融入大唐的文化血脈之中。
同時,要悉心引導民間的文化交流,力阻衝突的進一步惡化。
皇帝聆聽他們的諫言,沉思良久,眼神中終於透露出一絲清明,最終頷首應允。
然而,政治的紛爭並未就此偃旗息鼓。
文化衝突方才稍有緩和,朝廷中有關財政稅收改革的爭論又再度甚囂塵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