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將自己閉於幽室之中,神秘畫卷在燭光下泛著幽微之光。
他眼神執著且疲憊,已然記不清在此耗費了多少日夜,隻知自己的心神仿佛要與這畫卷相融,隻為揭開其中關乎宋朝未來的啟示。
起初,畫卷上的線條與色彩於他眼中如毫無頭緒的亂麻。
他百般嘗試,將畫卷高舉對燭,期望借背後光影覓得異樣;又湊近畫卷,細察紙張紋理,似乎答案就藏於細微處。
然而,皆是徒勞,那些山水、人物與花鳥,看似平常卻又透著怪異。
某時,林羽目光定格在畫卷角落的一處墨漬,其形如烏雲,正緩緩籠罩下方一座小城。
他心有所動,聯想宋朝當下邊境的動蕩,北方的遼與西夏仿若覬覦的惡狼,威脅著大宋安寧。
莫非這墨漬預示著外族的入侵?但,這畫卷不會如此淺顯。
林羽思緒飄飛,仿若回到宋朝朝堂。
他目睹大臣們為邊境之事爭論不休,主戰派與主和派各執一詞,皇帝於龍椅上眉頭緊鎖,難以定奪。
而民間亦是困苦不堪,賦稅沉重,百姓於溫飽線苦苦掙紮。
他不禁思量,這畫卷或許也暗示著宋朝內部的矛盾與困境,猶如盛世表象下的暗潮,隨時可能衝垮堤壩,將大宋江山拖入深淵。
他繼續於畫卷中探尋,目光落在一條蜿蜒河流之上。
河流顏色略顯渾濁,流經繁華之地時,似有改道跡象。
林羽瞬間想到黃河,這條大宋的母親河,既孕育無數生命與文明,卻也因泛濫讓朝廷疲於應對。
那河流改道處的繁華之地,或許就是汴京。
若黃河泛濫危及汴京,對宋朝無疑是巨大災難,不僅會損毀大量民生設施,更可能動搖國本。
正當林羽沉浸於對黃河的思索,一陣風過,燭火搖曳,畫卷光影驟變。
他仿佛看到畫卷中的人物活了起來,原本靜止的農夫、商人和士兵,開始各自的奔忙與勞作。
士兵們奔赴邊疆,臉上帶著視死如歸卻又隱含憂慮;農夫們在田間辛勤耕耘,土地卻貧瘠乾涸,收獲稀少;商人們在城中集市,麵對物價波動和官府盤剝,滿臉無奈。
林羽的意識似被卷入這人流,他感受到士兵對戰爭的恐懼與對和平的渴望,體會到農夫對豐收的期盼和對生活的絕望,也察覺到商人對商機的敏銳和對政策的不滿。
他意識到,宋朝命運不單取決於外敵與天災,更在於芸芸眾生之心向。
若朝廷不能安撫民心,解決百姓疾苦,即便無外族入侵,內部也終將分崩離析。
隨著光影再變,林羽看到一位身著官服的老者立於高台,對台下民眾大聲疾呼。
雖聽不清所言,但從民眾表情可見,他們眼中燃起希望。
林羽猜測,這老者或許是賢能之士,欲力挽狂瀾,拯救宋朝於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