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權做了個很長的夢。
夢裡他遊曆星海,一覽諸天,遭遇過可怕的風暴、紛亂的力場、強烈的精神震蕩、令人靈魂戰栗的電場。
那些碩大無朋的天體,哪怕是遠遠避開,也會受到其場域影響,感受到一種來自靈魂的無上威壓。
夢裡他飄過無儘虛空,承受無儘黑暗和孤寂,遭受萬般劫難,直至遭遇一顆美麗的淡藍紫色星球。
引力、墜落,接著是黑暗。
睜開眼睛,入目點點微光,大腦一片混沌。
唔我是誰?我在哪?
像是過了一個世紀,又像是一瞬間,雷權開機了!
一個個記憶單元被紛紛激活,大腦脈衝式湧入了巨量信息,時間很短,量很大。
隨著對記憶的消化,雷權迅速恢複了大部分來自地星的記憶。
大腦完全清醒的一瞬間,恍如隔世。
有人說,所謂人的“靈魂”,隻不過是大量的意識片段構成的記憶組合體。
人的存在隻是因為有記憶,一個沒有記憶的人,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
這就是“原宇宙”概念存在的理論依據。
有些人甚至認為人類的意識可以電子化,然後存儲在特定設備上,這樣就可以實現意識的永生,設備不壞,意識不朽。
概念提出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一直沒有實現。
而在這條路上走的最遠的雷權,卻已經離開了地星。
以前的雷權,也是“電子永生”概念的擁護者,畢竟——長生是每個人的野望,就算隻是一道電子意識,但存在就是活著!
但最近的一係列事情的發生讓他徹底改變觀念。
“電子意識”是不可能實現的,至少沒有合適承載結構的時候不能。
大腦作為人類最神秘的器官,發展了幾千年才到了今天這麼發達的地步。
其內係統不斷升級完善,所承載的知識量也越來越多。
區區三十幾年的科技就妄想征服人類“上帝禁區”,可笑!
人腦與電腦的最大區彆就是可以學習和思維。
再厲害的ai也無法超越人類智能,頂多做到像個人。
其中關鍵在於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其實,從地星到異星,雷權從來沒有做夢,所謂夢中所遭遇的太陽風、能量潮汐、重力波、光爆等宇宙大恐怖都是真實存在的,隻不過他的意識一直處於半休眠狀態而已。
這種狀態下,他經過改裝保護的大腦也變得極為不敏感,所以以為自己在做夢。
雷權慶幸,還好他的大腦以為自己在做夢。
人類那道弱小的意誌之種,如果不是靠著自我麻痹,又如何扛得住太空中的一路摧殘,又如何才能到達這異星彼岸。
這經曆千難萬險保留下來的一點精神火種,顯得珍貴無比。
事實證明——如果不是身體經過多次強化,如果不是救生艙材料足夠先進,如果不是地星那些科研界同僚們周密的計劃方案,如果不是一次次月球著陸的反複試驗積累,如果不是ai智能核心足夠的體小量大,如果不是最新的力場引擎提供近乎無限續航的機動力,如果不是根據超級望遠鏡規劃了最安全的路線。
這十幾個“如果”一旦有一樣出問題,雷權在地星到異星的半路,就會成為永恒的太空垃圾了。
主角,不是那麼好當的。
首先得命夠硬!
離開地星時,技術組提供了整整21套方案,雷權很慶幸沒有用到最後三個,至少他保留了自己“屍體”的完整性。
老舊的電腦,時隔多年,零件吃灰,電池耗儘,看似沒法搶救了。
但是通電之後開機了、主機箱開始冒灰了,屏幕亮了,係統開始正常運行了,就說明問題不大,也還能用!
人也一樣,恢複記憶、恢複肉身、心臟開始跳動、血液開始流通、覺醒自我意識了,雖然身體已經變質,但也還可以定義為人類!
如果這樣說的話,人類跟電腦沒有區彆,原宇宙概念也不是行不通。
但事實告訴雷權,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最淺顯的道理——ai沒有網絡就廢了,但人不會!
雷權不是沒有嘗試過實現“電子意識體”,但足足9個複製於本體的電子實驗體——人造電子大腦——從培養成功,到載入雷權同款記憶之後,行為模式再也沒有發生過改變。
一個個仿佛一個思維固化的終極老頑固,行為顯得極其呆板僵硬。
雷權用他們幫自己做實驗,發現還不如ai好用,至少ai令行禁止,而人造大腦優柔寡斷、多有偏頗。
哪怕後來進行了“社會環境模擬”試驗也無濟於事,電子大腦的智力永遠定格在了18歲。
簡單來說,他們是被轉變成了一段特定程序模板,看起來像一個人類,但是隻有記憶,沒有創新,更多的時候像是個高智力的機器人。
再簡單點來說——他們隻會處理事情,但不會創造事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