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顯位歎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頁,戊二、顯位歎德。
蕅益大師把念佛法門由淺入深分成了兩個次第:第一個叫作事持。事持就是一種事相上的修學,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念佛的時候,這一念明了的心去接觸佛號,我們是把重點放在佛號上麵,思惟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個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來憶念佛陀的聖號。當然這樣念久了以後就產生了障礙——我們內心當中有妄想,這個妄想的活動就障礙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就是我們的心跟佛號之間產生了妄想障。這個妄想障,就使令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功德很難圓滿,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很難完全感應道交。第二個,我們覺得在念佛的時候很難相續。所以我們剛開始念佛的人,基本上都遇到兩個問題,一是佛號很難念好;二是佛號很難念得持久。
這種情況怎麼辦呢?祖師的大智慧開始提醒我們:“念佛是誰?”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佛號上;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回光返照“念佛是誰”。原來不是我們嘴巴念佛,是那個明了的心在念佛。我們明了的心有了障礙,就使令所有的功德產生了障礙。所以蕅益大師這個時候告訴我們:提起內心的觀照,從事持而入理持。我們開始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觀照這個妄想。妄想是什麼?妄想是緣起性空的,它是假借因緣而生,所以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就慢慢地把妄想的勢力給息滅了,就能夠感覺到我們的心跟所念的這句佛號更加的緊密,可以更加的持久堅固,這就是古德所說的禪淨雙修——以禪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以念佛法門來創造功德莊嚴。
我們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道理亦複如是,其實我們就是用首楞嚴王三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我們可以這樣講,整部《楞嚴經》從頭到尾就是要你修首楞嚴王三昧,而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破除我們的攀緣心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破除妄想,讓你在修念佛的時候,能夠功德更加的圓滿堅固;讓你在布施、持戒的時候,更加的究竟圓滿。就是我們在修法門之前,先把內心作一個調整——端正其心。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講到顯位歎德。
這個地方是講到通序,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是標聞說時處;第二個,引大眾同聞。引大眾同聞當中有三小科,第一科是聲聞眾。聲聞眾當中的第二科,是顯位歎德——顯示這些聲聞眾的階位、讚歎他的功德。
顯位這一部分,“皆是無漏大阿羅漢”已經說過了,我們看歎德。先看經文。請合掌。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這段經文,古德是分成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讚歎這些阿羅漢自利的功德;第二段是讚歎利他的功德。從“佛子住持,善超諸有”是第一段;“能於國土,成就威儀”以下是第二段。
我們先看第一段讚歎自利的功德。
“佛子”是指他的功德是怎麼產生的。“佛子”簡單地講就是佛法之子,他的功德是從“佛”跟“法”引生出來的。比如《法華經》上說:什麼是佛子呢?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也就是說,這個人他本身是沒有功德的,但是他聽聞佛陀的說法,把這個法加以如理思惟消化以後,就產生內心的一種戒定慧的功德。這個功德是怎麼來的呢?是從佛跟法的熏習而產生的,所以等於是從佛法所生之子,叫佛子。這一段是說明功德的由來。
第二段是說明他功德的相貌。
他的功德是什麼相貌呢?就是“住持”這兩個字。住持,就是攝受的意思。他這一念心能夠把心中清淨的戒、定、慧攝持不失。因為攝持戒定慧的關係,就能夠善巧地超越三界二十五有的果報。這一段,蕅益大師的注解把“住持”這兩個字作了很詳細的發揮。我們簡單地加以說明。
基本上,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兩種情況,對我們生命產生兩種效果:第一個,我們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外境會給我們一種感受,可能是快樂的感受,也可能是痛苦的感受。這種感受會刺激我們產生一個想法,這就是妄想。由感受引生的想法就是妄想。由於內心沒有戒定慧,我們就心隨妄轉,就跟著妄想去做了——我要去做什麼、我要去做什麼……一般人經常都是跟著感覺、跟著妄想而走,他內心當中生死的業力就很強大。你怎麼知道這個人生死業力很強?因為這個人經常跟著感覺走。他內心當中那個無明緣行——生老病死、十二因緣的力量太強了,所以這個人來生要了生死很困難,要往生極樂世界也非常困難,他沒辦法突破的。
第二種是說,他本身也有妄想,但是他把佛陀的戒定慧經常地攝持在心中,所以當他接受刺激、產生感受妄想的時候,他那個戒定慧現前,開始觀察這個妄想是緣生緣滅的、是畢竟空的,這時他就能夠不隨妄轉,慢慢地趨向於還滅門。這個人的生死業力慢慢地淡薄、慢慢地淡薄。所以我們一個人,你要覺得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外境會給你很多很多的感覺,而你對這個感覺,慢慢地你不再理它的時候,就表示你的生死業力慢慢慢慢地輕薄,那個係縛你的十二因緣的力量,已經沒辦法把你帶動起來。所以,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心念、從你起心動念的狀態,就可以判定你這個人的生命未來是往哪裡走,大概就會知道了。這一段後麵佛陀會說明怎麼樣從你的念頭來判斷你的來生。當然這個地方是一個大致的判斷:你是心隨妄轉,你就是隨順於流轉門;你能夠不隨妄轉,就隨順於還滅門。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判定方法。這些阿羅漢的特色,就是他能夠住持戒定慧,所以能夠善超諸有。這是讚歎他自利的功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