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四頁。辛二,破轉計在外。
佛教對生命的看法,認為生命的產生是假借因緣的,說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們如果追根究底,什麼是因緣呢?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明了的心,它是整個因緣的主導者。我們可以這樣講,當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念頭一動,這就是一個因緣。當然這個因緣,從本經的角度來說有兩種差彆:第一個是趨向於生死痛苦的因緣,第二個是趨向於涅盤安樂的因緣。本經是把因緣分成這兩部分,生死跟涅盤。這兩種因緣心態不同,一個是依止攀緣心,一個是依止常住真心。
所謂的攀緣心是說,這個心是攀緣六塵的境界而生的。比如說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為什麼出家呢?阿難尊者說,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我出家。他的心,是緣三十二相而出家的。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因為三十二相是生滅法,佛陀的身相會衰老、會病痛、會死亡、會消失掉,所以他這個心變成是一個生滅心。你依止生滅心不可能成就堅固的不生滅的果,因為那個本質是生滅的。所以當我們的心是由外境的刺激才產生的一種作用,那麼本經的定義叫作攀緣心,就是你一時的情緒。這種心態來修學佛法是不會有成就的,因為以這種心態去修種種的善法,你的心都是向外攀緣的,你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第二種心態,就是你從你內在的清淨本性出發,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清淨的,然後從清淨本性當中發起一個菩薩的願力,我一定要誓斷一切惡,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眾生。你這個心的產生,是從內心發動出來的,這個心就是一種常住真心,真實的心,這個心就是跟涅盤相應。所以你看阿難尊者他啟請佛陀開示首楞嚴王三昧的法門,佛陀並沒有講法門,剛開始先不談法門,先講心態,先把心態調正了,你才有資格談法門。其實真正的法門是在三卷半以後才講到。前麵的三卷半都是在破妄顯真,把我們的心態調整好。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佛陀先破妄,破除我們妄想的執著。
辛二、破轉計在外。分二:壬一、轉計。壬二、破斥。
好,我們看辛二,破轉計在外,就是破除阿難尊者那種輾轉的執著。他執著什麼呢?執著我們這一念明了分彆的心是居在身外。
蕅益大師說,其實這七科的破妄,都是在發明一個道理,就是妄想無體。妄想它是隨境生滅的,它沒有一個真實自體。沒有自體的東西,當然就沒有所謂的處所。一個東西,它一定要有一個自體,它才有個處所。它既然沒有自體,當然沒有處所。所以佛陀就要阿難尊者回光返照:你這一念心、這一念修行的心,到底在哪裡?你說你發心出家,你看到我三十二相,那麼你這一念心在哪裡呢?他的目的,就是要阿難尊者回光返照,觀照到他的心的本性是空寂的、沒有自體的。
前麵阿難尊者是執著我們這一念心在身體之內,被佛陀破斥。這個地方他又輾轉地計度是在身體之外。這當中有兩科:第一個是轉計,第二個破斥。
先說明阿難尊者他所輾轉計度的相貌。這當中有三段。先看“轉計”的部分。
壬一、轉計
【第七講圖一】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前麵阿難尊者講到心是在身內,被佛陀破斥以後,他感到很慚愧,所以他就起立,向佛陀頂禮。他就說:我阿難聽聞佛陀前麵所說的,我們這一念心不居身內的這樣的法音,“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既然我的心見不到我的五臟六腑,那麼怎麼能夠說我的心在身內呢?所以如此有道理的法音,讓我真實覺悟了,我知道我的心其實是居在身體之外。因為你看,我都是看到外麵的東西,我從來沒有看到自己身體裡麵的五臟六腑,可見得我這一念心是在外麵的。這是他轉計的相貌。
阿難尊者把這樣的相貌作出一個譬喻: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說是怎麼知道我這一念心在外呢?是什麼理由呢?譬如說,我們今天在一個黑暗的房間當中點上一個燈,這個燈在房間中點燃以後,燈光必定先照了室內的房間,然後從大門再去照了外麵的庭園。也就是說這個燈光,它是先照近距離,然後慢慢再照遠距離的。房間裡麵比較近,外麵的庭院比較遠。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他用燈光照了由近而遠的道理來作一個譬喻。
這以下合法: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一切凡夫眾生這個明了分彆的心,沒有一個人見到身體裡麵的五臟六腑,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外麵的山河大地。這個道理就好像燈光,它一定是居在這個房間之外,所以它不能照了房間之內。如此的道理應該是非常的明白而沒有疑惑,就如同佛陀所說的正確圓滿的了義教法一樣。“得無妄耶”,應該是真實而不虛妄的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