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六、約周遍顯見性非物分二:子一、示無差彆義;子二、示無大小義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三頁。癸六,約周遍顯見性非物。
我們相信佛法以後,就開始從事佛法的修學。在整個修學當中,其實是有兩種力量來改變我們:一個是能念的心,心力不可思議;一個是所念的法,法門不可思議。這兩種力量,從修學的道次第來說,我們剛開始是先注重法門的力量,以法門來轉變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剛開始通過拜懺、誦經、念佛、持咒這些法門,這個法力不可思議,來滅除我們的罪障,來栽培我們的善根。所以,我們剛開始這個心跟法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沒什麼力量的,是由法來引導我們。這種情況我們叫作安樂道,就是會從生命當中產生安樂的果報。因為它幫我們消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報,所以會從痛苦轉成安樂。
慢慢地我們開始修習大乘經典,《楞嚴經》《法華經》……我們除了在做功課的時候安住法門以外,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也會生起一種微密的智慧觀照,起心動念開始觀照我們的念頭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從這個地方開始去返妄歸真。所以,到第二個階段,我們開始用心靈的力量來主導法門,以心力來主導法力。因為我們這個時候在做功課以外,多了一分的觀照力了。
過去我們在讀佛學院,有一個老和尚叫達公長老。他有一天跟信徒聊天的時候,信徒就跟老和尚開玩笑說,師父啊,還是你們出家好。你看你們出家生活很清閒的,我們一天到晚要忙東忙西的。達公說,出家比在家還忙。他說,你在家隻工作八個小時就沒事了,我平常日常生活,遇境逢緣、起心動念,我每一個念頭都要觀照,非常忙碌的。“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都是要觀照自己的念頭。
所以,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開始生起微密觀照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進入所謂的首楞嚴王三昧,而不隻是在做功課的時候。就是離開了佛堂,你日常生活當中,在六根門頭當中,開始要生起觀照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開始棄生滅、守真常。這個時候我們再修學佛法,就不隻是安樂而已,而是開始趨向於解脫道,開始在對治生死的業力了。因為你念頭開始改變了,你的生命開始變化。
當然,我們今天對念頭要生起微密觀照之前,必須要有大乘的正見,就是你要了解什麼是你真實的本來麵目,什麼是我們真實的心性。本經對於我們真實的心性提出了兩個重點:第一個,它具足不變性。就是整個外境的因緣變化當中,我們的心產生喜怒哀樂的變化,但是那個不變的是誰?不隨外境的因緣而變化的那種離相清淨的體性。第二個,它有隨緣的作用。它不但是有它的不變性,隨順迷悟的因緣也能夠顯現十法界的因果。有這種妙用的。當我們開始了解“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觀念的時候,我們日常生活就能夠真實地生起首楞嚴王三昧,就能夠“銷我億劫顛倒想”,乃至於成就諸佛的功德。
我們看這一科,是第六科,就是十番顯見的第六科。前麵的五番,佛陀在發明真性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偏重在不變這一部分的觀念。這第六科以後,佛陀開始講到隨緣的部分。佛陀對真性的開顯可以說越來越詳細。那麼這一科就相當重要,它開始講到隨緣的作用。
我們把這個標題作一個解釋。“約周遍”這個“周”,指見性的體性是圓滿周遍的,它是遍一切的過去、現在、未來、遍一切的十法界的因緣。從周遍圓滿的角度,來開顯見性不是一個外在的物質。
物質有兩種特色:第一個,它有一定的形相,它是固定的。比如說,你看桌子,它就不能變成椅子,椅子就不可能變成撫尺。物質有一定的形狀。第二個,物質它沒有明了分彆的功能。身為真實的心性,它沒有固定的形相,因為它有隨緣的作用,而且它有明了性,所以心性不是一個物質。這一科,其實對整個修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到了經文的時候,再慢慢地敘述這一科的重要性。
好,我們分兩段。第一個,示無差彆義;第二個,示無大小義。從無差彆跟無大小來證明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它就是我們本來的心性,不是一個外在的物質。
子一、示無差彆義分二:醜一、問;醜二、答
我們看第一科,示無差彆義。這個無差彆,簡單地說就是見性的體是沒有差彆的。我們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心、佛、眾生三無差彆,是無差彆的。不同於外在的物質,有大小的種種差彆。從無差彆當中來開顯我們一種真如的體,它是一個心法,不是一個物質。
醜一、問
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我們看經文: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這個地方是阿難尊者提出一個疑問,說經過佛陀前麵的開示,我終於了解到,這個見性在一切的因緣變化當中是無所歸還的。佛陀在前麵講到說,我們這一念心遇到因緣的時候,會產生快樂、產生痛苦。這個快樂痛苦的感受是因緣而生,所以它都必須要歸還給因緣;但是身為一個見性,它的清淨的本性是無所歸還的。那麼這個時候阿難尊者還不敢直下承當。他說,即便它是無所歸還的,我怎麼知道它就是我本來具足的一個真實的心性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