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三、明十二處性分二:癸一、總征;癸二、彆釋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三頁,壬三,明十二處性。
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古德所說的“勇猛心易發”,但是“恒常心難持”。當我們發心修習波羅蜜的時候,我們可以有一時的熱情去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們遇到內在身心的障礙以及外在魔障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退轉,很難保持一種相續的力量。
那麼本經就探討:為什麼每一個人在發了菩提心以後,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堅固,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脆弱?因為它們所依止的根本是不一樣。當我們的菩提心是依止一種外在的事相,我們看到某一種假相非常的美好而發起了菩提心。但是這個假相是變化的,所以它一變化的時候,我們的菩提心也就受到了傷害。所以本經說,依止事相所發的菩提心謂之攀緣心,這個攀緣心是非常脆弱的。反過來,如果我們發菩提心是依止一個道理、一個真實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不會變化的,所以我們這個菩提心會特彆的堅固,所謂的首楞嚴王。
所以,在本經當中,佛陀在前麵的三卷半,就運用種種的善巧,要你必須把在你身心世界當中真實的道理找出來,所謂的“會事入理”。宇宙間的道在哪裡?道是無所不在的,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當中。我們把這個道找出來以後,依止這個道來修習種種的善法,就能夠成就“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有所堅持、有所隨緣,以不變應萬變。這個時候,我們的菩提心就非常的堅固,就能夠因為這樣堅固的菩提心而成就如來的密因,也因為這種堅固的菩提心而成就諸佛菩薩的首楞嚴王。這是本經的一個重點。就是,一個初學者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找出來。
癸一、總征
好,我們看“明十二處性”。“處”就是一個處所。這個十二處包括了內六處,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前麵的六入隻是約著能分彆的心來安立,這當中把能分彆的六入又開出了能所的差彆,包括能分彆的心以及所分彆的境。內處是能分彆的心,外處是所分彆的境。從這個能所的交互作用當中,我們去發明它中道的實相,叫作十二處性。十二處是生滅變化的,但是它的道卻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看第一科的“總征”。看經文: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個時候,佛陀又招呼了一聲阿難說,為什麼十二處——當六根去攀緣六塵的時候產生的這六種作用,它的本質當下就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呢?為什麼它就是一種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呢?
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前麵六根的重點在能分彆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地方十二處,因為前麵的六根,佛陀可以說是已經破妄顯真過了,所以這以下的這一科十二處其實是針對於外六處,就是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來破除它的相狀是虛妄,而它的體性是真實的。所以這以下的六段其實主要是在約著外六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來安立的。這一點作一個說明。
好,佛陀提出這個問,我們也看佛陀怎麼回答。看癸二,彆釋。
癸二、彆釋分六:子一、明色與見即藏性;子二、明聽與聲即藏性;子三、明嗅與香即藏性;子四、明嘗與味即藏性;子五、明身與觸即藏性;子六、明意與法即藏性。
我們看第一科,子一,明色與見即藏性。
子一、明色與見即藏性分三:醜一、總標二處;醜二、妄相無體;醜三、結妄歸真
這個“色塵”是一個外處;“見”,眼根中的見,是一個內處。見去攀緣色塵,產生一種相互的作用,但是它的本質當下就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應該把它的道給觀察出來,才能夠從這個道當中去成就我們的如來密因,成就我們的首楞嚴王。
我們從眼睛去看到一個色塵,比如我眼睛看到一個花的時候,我們怎麼去回光返照它當中的道呢?我們看佛陀怎麼開演、怎麼引導我們。
醜一、總標二處
看第一段:
阿難!汝且觀此隻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這個地方先把這個內外兩處標出來。說是阿難,你姑且去觀——這個觀就是我們的內處。我們根據我們眼根裡麵那個見的功能,去觀什麼呢?去觀察隻陀花園當中的樹林,還有種種的泉水跟池水。這個觀就是一個內處,這個花園的樹林乃至於池水、泉水是一個外處。內處去接觸外處的時候,內外的作用,就產生了一個因緣所生法。這樣的一個作用就顯現出來了,這樣的假相也顯現出來。
好,那麼佛陀就問了一個問題說,你內心的意思如何呢?這樣的一種內處跟外處的作用,你用眼睛去欣賞這個樹林,你用眼睛去受用泉水的時候,你看到了很多的樹林,看到了很多的泉水,內心感到歡喜,那麼這種景象是怎麼有的呢?這個景象是從色塵生起眼見,是色塵引生的——你因為有外處的色塵,才引生了你內處的眼見?還是內處的眼見去生起外處的色塵?到底是誰生起誰?提出這個問:是誰把誰生出來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