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84頁。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當我們的意根去接觸我們內在的法塵,會產生一個現前一念的意識——這個了彆的作用,而這個意識本身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覓之了不可得。也就是說,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個法。我們如果用即空的道理來觀察意識,那當然就是“覓心了不可得”,每一個人是平等的。但這個即假就有很多的差彆。什麼叫即假?即假的意思就是“一為無量”,就是無量的差彆相,就構成了我們不同生命的苦樂因緣。
為什麼第六意識在我們快樂跟痛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呢?從唯識的角度說,我們一個人快樂跟痛苦,受了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是業力,我們說“唯識所現”。唯識所現這個“識”指的第八識。首先,第八識會根據我們的善惡業力,如實地現出一個苦樂參半的身心世界出來。這一部分,我們是隻有認命,沒有其他方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而且很多的業都是前生造的,跟今生也沒有太大關係。所以“唯識所現”,這個是第八識主導。我們麵對第八識,隻有認命,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第二個“唯識所變”,那就不同了。當我們第六意識去接觸業力的時候,第一刹那是無分彆的,第二刹那我們的思考模式開始現前,開始主導這個外境,在外境產生變化。你可能會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糟。這一部分,對我們影響就非常的強烈,而且時間也特彆的長。這一部分你應該自己可以改變。
比方說,我們每一個人身體都有病痛,因為我們前生都有殺業。我不知道諸位遇到身體的病痛,你的想法是什麼。我們讀讀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你可以知道蕅祖的想法是什麼。蕅祖說:“病是吾輩良藥。”他把病當作一種藥,說,我因為病痛,能夠消除無始妄想。我這個人本來妄想很多,想要去那兒、去這兒的,攀緣心很重。本來要對治這個妄想,很困難;有病痛剛好,什麼都不要想,它能夠幫助我消除無始妄想。第二個,看破此身虛幻。原來生命是不真實的。第三個,增長苦、空、無常、無我觀門。這個無常無我的智慧是很難修學的。我們本來要去讀《阿含經》,去聞思,再慢慢地栽培智慧觀照,但是現在都不用了,隻要有病痛這個善知識,你全部具足。
那病痛到底是一個魔障還是善知識呢?答案隻有一個:很難講。你把它想成是病障,那它永遠傷害你,讓你沮喪,讓你退轉;你把它當作考驗——這是我的善知識,因為有它,所以能夠讓我對生命體驗更深,它就變成善知識。
所以,你說一個東西到底是毒藥還是良藥,其實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它取決於你的思考模式。這個不要說在佛法,就是現在世俗的心理學家也得到證實。現在心理學家也經常告訴我們一個觀念:一個人經常培養正麵思考,對他身體有幫助。他說一杯水,這杯水你一天到晚罵它,這個水分子會改變,這個水變得很亂,你喝下去對你有傷害。你對水讚美:你真是很可愛,你有很多優點,這個水的結晶就非常的整齊,你喝下去對你有好處。
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真的會影響到外境對我們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地要讀聖賢之書,學習聖人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的。佛陀、蕅益大師也會生病,釋迦牟尼佛也示現生病。他麵對病痛的時候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麵對,這個值得我們學習。業力的部分我們沒辦法改變,所以,這個第六意識,依我看比第八識還重要,因為第八識你改變不了,但第六意識,你會通過對教理的學習而培養一個正麵的思考。你把每一個事情重新定位,這樣你的生命會有變化的。
戊二、明性本具相分三:己一、當機疑問;己二、訶誡許宣;己三、正為開示
前麵的十八界我們講過了。我們看戊二的“明性本具相”,這個科判有必要把它疏通。我們看第九頁,第一大科,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第一大科又分兩科:第一個,正明理性;第二個,廣破餘疑。“正明理性”當中又分成四科:當機悔請、大眾願聞、如來答示、大眾圓悟。“如來答示”當中又分成兩段:第一段,就事以顯理。這一段包括了什麼呢?包括了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然後會事入理,會四科之事相而入於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之理。“就事以顯理”包括這些。那麼現在看第二科,“明性本具相”,就是在“如來答示”當中的第二大段。
好,看完了這個科判,我們就可以把它做一個銜接。首先我們把這個標題的表麵意思作一個解釋。這個“性”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念心性當中,本來就具足即空即假即中的妙理。即空的部分我們就不講,從即假當中,它講到本具相。什麼叫即假呢?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十法界七大的染淨之相。它本來就具足,就說明這個道理。這一科當中有三段:一,當機疑問;二,訶誡許宣;三,正為開示。先看第一段,當機的疑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