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講】_淨界法師【首楞嚴王三昧】要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四十五講】(1 / 1)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頁。辛二,彆述二難。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基本上要注意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雲何應住,第二個就是雲何降伏其心。我們知道整個生命是變化的,所以,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首先你要想到你要安住在一個什麼樣的根本。從本經上來說,我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

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基本上它的特質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它不能有任何的相狀,因為那個相狀是變化的。我們心中隻要有相狀,這個相狀一變化,你的心就跟著變化了。所以,在修學的時候,你的依止處這一念心不能有任何相狀,你一定要找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真實的心性,才能夠安住下來。無相的心性找到以後,它有兩個基本的功能德用:第一個,它是有不變性;第二個,它是有隨緣性。

心性找到以後,第二個就是“雲何降伏其心”。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但是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習氣會不斷地乾擾我們,所以我們要隨時地調整。調整,在本經當中就是用空假中三觀來加以調整。空觀是破除我們對相狀的執取,發明我們心中這個不變的理性。所以,我們心中開始執取的時候,我們先守住不變,以空觀安住不變。然後,以假觀來成就隨緣的妙用。當我們把心中的虛妄相掃掉以後,我們根據佛法的施設,又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假名假相。比方說,我們安立了布施的假相,來成就我們的福報;我們安立了持戒的假相,來成就我們的尊貴身;我們安立忍辱的假相,來成就我們未來的莊嚴;乃至於我們安立了憶佛念佛的假相,來成就往生淨土、成就不退。所以,空觀是在破除我們心中的執取,而假觀是在建立種種的莊嚴的假相,中觀等於是把空假二觀作一個平衡。所以說,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首先依現前一念心性而住,以空假中三觀來作調整。

曾經有人問我一個問題,說是《金剛經》也是在破相,《楞嚴經》也是在講破相,那麼這兩種有什麼差彆呢?《金剛經》以空性的智慧破相以後,它顯出來的是一種空性;《楞嚴經》用空觀把相狀破壞以後,顯出來的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地方有所不同。我們可以這樣講,“破妄”這兩方麵是一致的,但是“顯真”有所不同。《楞嚴經》認為:空性的智慧不能當安住,空觀隻是破除我們執著的一種方便;安住的是一念心性,它才能夠安住。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楞嚴經》它是破妄又能夠顯真,這樣子才是比較圓滿。

辛二、彆述二難分二:壬一、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壬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我們看辛二,彆述二難。

這一科的大意是說,佛陀講完了三卷經文來發明相妄性真、真妄不二的道理以後,二乘的無學之人對於這樣真妄不二的道理產生了兩種的疑問。我們看科文。“彆述二難”,就是各彆地敘述二乘的無學心中疑惑所產生的兩種難問:第一個是“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第二個是“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壬一、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

首先我們看第一科。

佛陀前麵講到四科的經文: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乘的無學之人生起了所謂的理性違背事相的這樣一個難問。佛陀在講四科的時候,基本上是會事入理,對五陰的身心世界的生滅因緣,都說它們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最後是當體即空;而當體即空當中,佛陀又說它是一念心性之所顯現,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對這樣子的觀念——會事入理,二乘的無學產生了心中的疑惑。我們看經文就知道他到底產生什麼疑惑。

我們看第一段。

【圖一】

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這段的經文分成兩小段,第一段是富樓那尊者引用佛陀的開示。他說,世尊!正如您老人家前麵的四科經文說的,在十法界的世間當中,這一切的有為諸法,包括了六根、六塵以及六識的種種的作用,乃至於產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種種的色心諸法,這種生滅變化的因緣法,你說它們是相妄性真的,它們的相狀是生滅的,但是它的本性卻都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都是清淨本然的。這正是佛陀前麵說的會事入理的觀念。這一段是引用佛陀的法語。

第二段正式說明心中的疑惑。那麼,“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呢?也就是說,既然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清淨本然的,是離一切相的,那麼怎麼就能夠產生眾生的依正二報,這種身心世界、這種有為諸法呢?產生有為諸法以後,又會產生一種次第的遷流變化,乃至於終而複始相續地循環不斷,包括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無情世界的生滅遷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七零嬌小姐隨軍,驚豔家屬院 棲賢大陸 蛻凡記 未婚妻把我當狗,卻不知我是魔帝傳人 修仙界路人女主 形形色色 煉獄之刃 小霸王孫策 惡女穿炮灰,在狗血文帶飛祖國 總裁說我表裡不一,我該怎麼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