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228麵,善法行。
在蕅益大師的科判當中的判教,他把圓教十信位叫做「相似」,也就是說,他在順從真如的過程當中,他是要假借很多的因緣來幫助他。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蕅益大師把它判作分證,他實際上整個腳已經安住在真如的實際理諦上,實際的活動。所以到了十住以上的境界,其實每一個地方都入了天台宗的不思議境。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我們的心態就是隨喜讚歎。那麼我們看第九行,力波羅蜜多: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力”是包括禪定力跟抉擇力。但這個地方偏重在抉擇力。說是「如是圓融」,菩薩經過前麵的修學,他能夠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這樣的一種圓融無礙的境界。他能夠在度化眾生當中,他每一個法門都能夠成就十方諸佛在利他的軌則。「善法」是他能夠俱足利他的善巧方便,不會有任何差錯。
比方說,我們看孔夫子在利他的時候,有一次孔夫子要到一個小國家去,那個國家發生了內亂,叛軍不喜歡孔夫子過去找那個國君,就把孔夫子跟他的學生們圍起來,然後要求孔夫子說:不準到那個國家去,我就放你走,你要到那個國家去,我就將你困住。孔子說:好啊!那就不要去,很簡單。答應他以後,這個叛軍的軍隊就退了,退了以後,那時候子路為孔子駕車,說:那我們要到哪裡去呢?孔夫子說:照我們原來的計劃去。子路是一個很憨直的人,他說:我們答應人家的事,可以後悔嗎?孔夫子說:我們這不叫答應,他拿著刀來強迫我答應,這不能叫答應,這構不成答應。他還是到那個國家去,所以你看他在判定事情的時候,到底有沒有違背信用,他還有更高的鑒定。
又比方說,有一次子路看到有一個小孩子掉到河裡去了,他勇敢把他救起來,這個小孩的家人很感謝子路,就送了一隻牛給子路。子路很謙虛,救人是應該做的事情,夫子教誡我們行善是應該的,就把牛退回去了。孔夫子聽到以後就訶責子路,他說:以後會有更多人溺斃河中,就是因為你把這個牛退回去。後來子路聽了以後,不得已接受這頭牛。為什麼呢?因為你今天去救一個人,人家用牛來回饋你,這樣子得到大家的鼓勵,鼓勵大家做善事。雖然牛隻是小的反饋,但是對眾生有啟發有鼓勵的作用。
所以你看在利他當中,「善法行」就是這一個菩薩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他的抉擇,那個見地,都能夠成就十方諸佛利他的軌則,他做什麼事,佛陀來做也是一樣,沒有差錯。他的抉擇力特彆的精準,該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他那個分寸的拿捏非常的精準。當然他經過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以後,他能夠成就十方諸佛,他每一言一行都合乎十方諸佛度生的軌範。
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諸位學到這個地方,你一聽到真實,就知道是指什麼東西,《楞嚴經》裡麵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的,假借因緣而生的都是虛妄的,隻有一念心性是真實的,就是本具的,你本來就有的東西就是真實的,後來才有的都叫虛妄。真實行是把前麵的九位做一個會歸。說“一一”,一一指的是前麵九個階位當中,每一個階位的功德都是隨順於清淨無漏,都是隨順於一真無為。「清淨無漏」古德注解說是成就真如佛性,隨緣不變之體,叫「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是真如不變隨緣的妙用。也就是說,到真實行的時候,他每一個自利也好,利他也好,都是隨順於不變,隨順於隨緣,體用不二的思想,而且這樣的思想是「性本然故」。
到了十行的菩薩他很清楚知道,每一個功德都是他本來具足的,非從修得,隻是假借修行的過程而加以顯現,他念念之間法法銷歸自性,不見一法離心而彆有。他每一個身口意的行為,念念之間都是「性本然故」,他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順從他的本性,本性是如此,叫「真實行」。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隨順真實的佛性而產生的行動。前麵的十住是偏重在自利這一部分,十行的時候就開始偏重利他,當然他的利他當中,圓滿自己的菩薩的功德。
我講一個小故事,把十行作總結,故事出自於坐花誌果:有一個叫陽羨生,陽羨是一個地方的名稱,他是陽羨這個地方的眾生,叫陽羨生。這個人他生長在一個富貴的家庭,家裡麵非常的富有,而且很聰明而好學。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考取了功名,將近二十歲的時候要到縣城去考貢生。他就跟幾個讀書的好朋友一起相約到了縣城去,到縣城以後,離考試的時間還有七天,大家住在旅館當中到處走走。走著走著,就走到一個算命的先生的地方,聽說這個算命先生很準。算命先生就一一的為他們算命,說你今年會考第幾名,他考第幾名,到了陽羨生的時候,他一看,“哎喲”!你這個人很聰明,很會讀書哦!可惜啊…就沒講下去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