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原來真正的曆史,與史書上的記載還是有差異的,雖然結果是一樣的,但這個過程就出入太多了。”
“這天道盤點會盤點十大意難平,在蜀漢的薑維結束之後,還有九大意難平,那接下來的這段日子,朕可就有好戲能繼續觀看了。”
魏公曹操:“這劉禪終於是投降了,哈哈。譙周與黃晧真是立了大功,這樣的人不能留,即使明麵上留著,暗地裡也要讓他們安詳的離世。”
“就算一定要留,那也要將他們徹底的邊緣化,不能再讓他們掌握蜀地的權力核心。”
“此時一想在,在那荊州的劉大耳,在他看到這一幕時,會是何等的表情,孤的心情就是難以言表的暢快,哈哈!”
諸天萬界裡,看到漢懷帝劉禪同意降魏後,有人歎惜,也有人怒罵譙周與黃晧,也有的人大大的緩了一口氣。
但是天道盤點,並沒有結束,依然還在進行著
【卻說那鄧艾拿下綿竹後,所剩兵馬不足四千,正苦思接下來該如何應對時,卻收到了譙周死士星夜趕來的密傳書信。】
【鄧艾得信後,哈哈大笑:“天要亡蜀矣。”】
【左右眾人相聞,若是譙周詐書,該如何?】
【鄧艾大笑:“譙周是蜀中極力反對薑維之人。今成都危機薑維必定回援。吾軍孤軍深入,即使打敗諸葛瞻拿下綿竹,也不過是疑兵之計,對薑維無用。”】
【“一但薑維回到成都,又有救駕之功,這蜀中還有人敢反對薑維者?“】
【“薑維之前多次北伐中原,有幾次都在將要奪得不凡的戰果時,又不得不放棄,這是為什麼?”】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諸葛瞻與譙周等人的政見不同,還有黃晧從中作梗,才會讓薑維受到阻礙重重,如同孤人一個在奮戰。”】
【“現在諸葛瞻已戰死綿竹,蜀中朝堂上下,必以譙周之流馬首是瞻。再加上譙周與黃皓構結在一起,其中有詐之可能,微乎其微。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薑維。”】
【“那黃皓與薑維早有仇怨,薑維曾覲見劉阿鬥,要殺了那黃皓,但未能成功,才有了薑維不得不屯田避禍之事,也才有了這一次魏國大軍南下伐蜀。”】
【“哈哈,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吾估計是黃皓感覺到了危險,劉禪開始對他有所不信任後,又怕薑維回到成都,立下救主大功,會對他清算。才連同譙周一起傳來密書投降的。”】
【左右眾人聽罷:“沒曾想到,蜀中儘是這等人物在掌控朝堂,若真如此,將軍將立下不世功勳!”】
【鄧艾心意大好,但為將多年,鄧艾懂得在軍事上要處處小心謹慎。雖得譙周與黃皓的密書,卻不敢全信。】
【但也深知這是他們在蜀中最後的機會了,要趕快行事,否則薑維一旦回到成都,那一切成空。】
【鄧艾下令,多立旌旗,多造塵土,向成都進軍。並在離成都不遠的山嶺間紮營,讓手下在山嶺立下足夠多的旌旗,又讓鼓手多擊鼓,造成魏國大軍已到,聲勢浩大之威。】
魏公曹操:“哈哈,還是鄧艾懂得小心謹慎,知道製造虛張聲勢。其實不必如此,因為在成都之中,黃皓與譙周巴不得孤的大魏軍,早日到達成都,早日入駐成都保他們的狗命。”
唐太宗李世民:“鄧艾的軍事才能不錯,雖說滅蜀之功有了一些天意與運氣之外。朕相信若換成其它魏將在鄧艾的位置上,必不可能奪得成功。”
宋太祖趙匡胤:“這鄧艾擅自僭越,居功自傲,終嘗自果,實乃咎由自取。”
“除了偷渡陰平,綿竹獲勝外,就連滅蜀都是彆人送上的,這樣的戰績與功績不算突出,且以天子名義任命大批蜀吏,僭越封王,才是大罪。”
“朕將他踢出武廟七十二名將,看來還是很正確的。”
【鄧艾到達成都不久,就接到蜀國降魏的使者請降,但鄧艾不認,並說道若蜀主真心要降,請蜀主出城請降,否則不日就舉兵全力攻打成都,讓成都血流成河,毀於一旦。】
【蜀國使者本是與譙周一夥之人,現在更是被魏軍滿山遍裡的旌旗,以及陣陣洪亮的鼓聲所震懾。以及在操練,準備攻城的魏軍氣勢所嚇倒。】
【待回到城中後,更是將魏軍氣勢,誇大其詞一番後回報。】
魏公曹操:“哈哈,劉大耳,好好看看汝蜀漢中的官員,都是些什麼貨色,哈哈!”
【最後在譙周與黃皓等人的慫恿下,漢懷帝劉禪不得不自縛出城,行至鄧艾營前投降。】
漢高祖劉邦:“窩囊!堂堂一國之君,儘信奸侫之言,還自縛出城十數裡,向敵軍投降,這劉禪不配當大漢的皇帝。”
大漢四百年江山,從劉禪自縛出城投降時,漢高祖劉邦的怒氣已達到。
但經過呂雉的一番開導之後,已經看開了許多,不再像之前那般,恨不得將所有的不滿與憤怒,都要通過肢體語言發泄出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