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居正上疏,明神宗朱翊均同意之後,張居正立即以大明朝廷的名義下詔毀天下書院。】
【自應天府以下,凡六十四處,儘改為公廨要求清產查封,驅逐山長,遣散生徒。】
【對書院不僅摘招牌、禁聚會,還清查房舍財產,儘數歸公如江西共225處書院,毀了221處。】
【僅白鹿洞書院因敕建未毀,隻留下祭祀的三百畝學田,書儘毀。】
【吉安的白鷺州書院掛“湖西公署”牌匾,文江書院以關閉形式,躲過毀損。】
【安福的複古書院改為城南學社,江南應天府69處書院,毀了64處。】
【由於紫陽,金山,石門,崇正,天泉五個書院,乃是大明官方所立的書院,傳授亦是大明官方認同的學說,得以被保留。】
【河北高邑的恒陽書院,因查禁令前,提前到知消息,自行查封而躲過一劫。】
【而其餘各地的書院的遭遇,大致相同,由於在考成法之下,又是張居正親自督辦,官府的人員,沒有人敢此事上徇私舞弊。】
【因為在這幾年下來,有太多的官員,因有沒完成考成法下法的製定任務,不是被罷官,就是被革職,就是被貶職的。】
漢未亂世界。
征虜將軍張飛:“我滴乖乖,這後世的張居正是真夠狠的,他是滅了多少書院,這不把天下的讀書人,全給得罪了?”
看著天道畫麵中,那些被搗毀,被毀壞,被燒毀,被摘牌換名的書院,征虜將軍張飛算是看傻了。
這後世的張居正果然是一個狠人,這不把那些自以為清高,自以為有見識的腐儒給氣瘋了?
雖然張飛,是一名征戰沙場的將軍猛將,但不就代表張飛沒讀過書,沒上過學堂與私塾。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這個張居正,真是甚合朕意,太對朕的胃口了,若是可以,朕是真想見一見這後世的張居正。”
隻要敢跟腐儒對著乾的人,都能被明成祖朱棣高看一眼。
大宋高宗界(1161)。
濟南公子辛棄疾:“雖說在華夏千古之中,有過多次焚毀書籍的記載,其目的於後世張居正所行的目的是相同的。”
“但是,在華夏曆史中,敢如此大規模焚毀書籍或者書院的人,哪一個不是身居高位的帝王?”
“如些,秦孝公嬴渠梁,始皇帝嬴政,漢武帝劉徹,梁元帝蕭繹,隋煬帝楊廣等,哪一個不是以一國之君的君位在行此事?”
“怕是這張居正此舉,也是整個華夏千古曆史中,以人臣身份,敢行此事的人了吧。”
對於,高談闊論與空想之人,辛棄疾也是同樣的厭惡。
若是說要與人進行辯論或者是爭論,又或者是大談道德與道理,就能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話。
辛棄疾相信,整個金國之內,沒有幾個金人,能是南宋那些高位官員相抗衡的。
若是光是講道理,講道德高尚,就能天下太平的話,那麼那些生活在金人統治下的漢人百姓,又為何會被金人欺淩?
所以從天道一開始盤點後世大明書院的種種時,
辛棄疾就已經對這後世的大明書院沒有多大好感了。
最後,濟南公子辛棄疾開口言道:“誰說,張居正滅了天下書院,就把所有的讀書人給得罪了的?”
“雖然是身處在不同的時代,我身為大宋時代讀書人的辛棄疾,卻是非常讚同後世張居正這一舉措。”
“張居正毀掉後世那些大明書院,就感覺自己被得罪了的那些人,全都是些誇誇其談,空有大誌與抱負,卻全都是無真才實學,能治理或保一世天下安穩之人。”
大明世宗界。
明世宗朱厚熜:“朕雖在嘉靖十六年(1537)毀掉湛若水創辦的所有書院,又在
與十七年(1538),再次下令‘申毀天下書院’。”
“雖說朕下令要毀天下書院的目的,與張居正的目的有些不太相同。”
“但朕是大明王朝的天子皇帝,朕自然敢做。”
“而這張居正在後世,居然也敢這麼做,其魄力與膽識,真是讓朕不得不又要高看他張居正一眼。”
【在張居正剛開始下令毀掉常州知府施觀民私創書院,以及一些比較高調行事的書院時。】
【隻是認為張居正其舉,隻不過是在為了平息由施觀民與張敦複,所引起的民怨之舉,因此並沒有太在意。】
【可是當要毀滅自己所在的書院的官差上門時,才發現,已經晚了。】
【在這個過程之中,雖有人上疏對張居正進行彈劾,但是效果不大。】
【因為放縱書院,繼續施展下去,放任其不管,會對大明王造成怎麼樣的危害,張居正早就已經向兩宮太後,以及明神宗朱翊均闡明過。】
【兩宮太後,雖然不會過多的乾涉大明的朝政,那是因為她們清楚,張居正是和她們一個政治同盟的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