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八年(1580),張居正的兩個兒子,長子張敬修與三子張懋修一同參與了此次的科舉考試。】
【這一次的科舉結果,張居正的三子張懋修奪下了新科狀元,而張居正的長子也成功考取了進士。】
【此時,張家一門,共出了二進士,一榜眼,一狀元。】
【張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二甲進士,排名第九。】
【長子張敬修是萬曆八年(1580)的二甲進士,排名第十三。】
【次子張嗣修萬曆五年(1577)的,一甲第二的榜眼。】
【三子張懋修是萬曆八年(1580)的,一甲第一的狀元。】
【張居正共有六子,除了以上三子之外,?四子張簡修?,是張居正唯一一個習武的兒子,官任錦衣衛京師指揮使。】
【?五子張允修,此時年少但已考中秀才,?六子張靜修年幼,已在讀書。】
【而萬曆八年,正是張居正權勢如日衝天,權傾朝野之時。】
【張居正的兩個兒子,一個狀元,一個進士,縱然都是通過相關評定流程得出的,也會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加之張居正的次子張嗣修,早已在萬曆五年,考中一甲榜眼,這一下子,張家一門兩進士,一榜眼,一狀元,怎能讓不聯想與猜疑?】
【在當時自然有人,是想要巴結張居正的,但是一甲的狀元,榜眼,以及探花,基本都是由天子定奪。】
【若是三子張懋修的狀元,次子張嗣修的榜眼,存在有徇私舞弊的手段,那也得有人膽敢在天子眼前徇私舞弊。】
【至於三子張懋修與次子張嗣修,有沒有徇私舞弊,那是事關天子之事。】
【若是明神宗朱翊均要調查此事,其中的政治含義,就已經不言而喻了。】
【而在民間,科學考場上出現徇私舞弊案,早已引發外界,對張居正這一門幾進士的諸多猜測,與對徇私舞弊的質疑與聲討了。】
【尤其是眾多的大明讀書人的質疑聲最高,因為他們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好不容易才考中秀才之名的。】
【在大明王朝,凡是未取得秀才資格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都被稱作童生。】
【而童生,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等層層考核才能成為秀才。】
【考得秀才之名後,即使遇到縣官,已經不需要向縣官行禮了,因為這已經是階級上的提升了。】
【在秀才之上,便是舉人,成為舉人之後,就有了入朝做官的資格,而舉人的官職,往往是地方官職居多。】
【舉人再往上,便是貢士,貢士才有資格參與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資格。】
【貢士再往前,就是進士,在殿試上考中之後統稱為進士,亦稱天子門生。】
【而在進士之中,又分為三甲,一甲三名,一甲第一為狀元,第二為榜眼,第三為探花。】
【二甲與三甲的名額沒有固定,但名次越往前,所獲得的待遇自然也就不同,凡是考中進士後,往往能在步入仕途後,獲得相當不錯的官職。】
【即便是參加了殿試,並沒有考中進士的貢士,所獲得的官職,也會比舉人要好。】
始皇帝嬴政:“來人,給朕把這後世的科舉規則,給詳細的記錄下來。”
漢武帝劉徹:“這就是後世的科舉製度嗎?等了幾期的天道盤點,終於是能清楚其規則了,在這製度下,這比廣發招賢令可嚴苛多了。”
武侯諸葛亮:“層層篩選,層層選拔,這個科舉製度,是相當不錯。能想出這科舉製度的後世人,也是擁有大才之人。”
【張敬修在考取進士之後,並沒有就職任官而是留在張府中照顧張居正的日常的生活起居。】
【並且在張居正去世之後,也是由長子張敬修護送靈棺歸鄉安葬的。】
【三次張懋修考中狀元後,便擔任翰林院修撰(六品)之職。次子張嗣修,已是翰林院編修(七品)。】
【隨著在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禦史丁此呂的上疏彈劾,三子張懋修與次子張嗣修此前所擁有的一切榮耀,官職等都被剝奪,並且被收押與遭受到了嚴曆審訊。】
【他們被張居正壓製了十年,現在終於等來了機會。】
【張居正已死,他們也不可能再對張居正動手,但將刑用在張懋修的身上,也可以讓他們獲得極大的複仇與報複的快感。】
【於是,他們對張懋修用儘手段,試圖從張懋修口中獲取能坐實張居正專權,以權謀私,徇私舞弊等情況的相關口供。】
【在審訊過程中,他們給張懋修施加了極大的身心壓力,讓張懋修遭受了巨大的身心與身體上的痛苦。】
【但是張懋修依然堅稱,自己沒有通過任何的通過徇私舞弊的手段獲得功名。】
【三子張懋修不招供,那就審訊次子張嗣修,他們的目的就是,無論如何也要從兩人的口中得到認罪的口供。】
【他們為什麼這麼敢行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張居正已死,這是又明神宗朱翊均欽點要查明的案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