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高宗界(1161)。
金國首都中都大興府(北京):
金主完顏亮:“這張居正的後代兒子,是不是有大病,大明王朝的皇帝都如此對待他們張家了,居然還為這大明朱家人賣命舍身,換取那可憐的忠義。”
“朕最煩的就是他們這些人,他們漢人們,那些所謂的氣節與大義,就是一點都不識時務的頑固分子。”
山賊曆城:
濟南公子辛棄疾:“華夏漢人,從來都不缺少大義者,這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以及五子張允修,都是漢人民族的忠義之士。”
“但是這後世的大明皇帝,以及大明朝廷中的官員權貴,真的太腐敗不堪了。”
“如此腐敗齷齪的朝廷與官員,隻會使百姓過的同樣的疾苦。”
“大宋中原北地的漢人,就是有家無國,遭受金人與遼人的長年欺淩”
“而這後世的大明百姓則是有國無家,長期遭受貪官汙吏的欺壓與糊弄”
看著天道盤點對後世八大王張獻忠的介紹,就可以想象大明末年時代的權貴與豪強劣紳們,是有多麼的魚肉百姓了。
大秦始皇界。
始皇帝贏政喃道:“這後世張居正五子張允修,對大明王朝與皇帝的忠義,以及他的絕命詩,真是讓人歎絕。”
“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去了敵對的吳國,並幫助吳國強大起來後攻打楚國,再對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屍。”
“這種背叛了楚國的伍子胥的行為,怎麼在張居正的幾個兒子身上沒有看到?”
“難道,這就是儒術千年之後的力量體現嗎?”
始皇帝贏政可以肯定,以法家治國,必定能將大秦帝國治理好。
但是要大秦帝國的官員與權貴,能做到像張居正與張居正的幾個兒子那樣,就很難了。
伍子胥對其父史的孝義,與張居正五子張允修對大明的忠義,讓始皇帝贏政看到了兩者之間的差彆。
二選一的話,做為一代皇帝來說,沒有人不會選擇五子張允修的忠義與氣節。
但是這種忠義與氣節,可不是光靠想,或者僅僅依靠法家治國,就能出現的。
國法無情之下,確實是需要一個更宏大的家國與民族之情的存在。
而這些,在天道盤點出現之前,始皇帝贏政都沒有往這方麵去深想過,如何讓大秦帝國下的百姓,能夠真情實意的忠於大秦帝國。
不管是第一期的薑維,還是第二期的辛棄疾,亦是第三期的大唐王朝時期的諸多名臣武將。
都有著始皇帝贏政,看不見的家國情懷與民族氣節的忠義所在。
最後,始皇帝贏政喃道:“在儒術下的腐敗儒生,確實齷齪可憎,甚至能令人咬牙切齒的對其痛恨。”
“但是以一個王朝帝國的長久來看,儒術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儒家的學術思想,也有很多不同的派彆,這是要好好的探究探究。”
大漢武帝界。
漢武帝劉徹:“張居正以及張家諸子的遭遇,儘數看完過後,不得不讓人為之意難平。”
“華夏千古曆史之中,不知道,還能有幾人能做到張居正與張家這種程度的?”
“朕現在有些想不通了,為何後世人會對張居正存在那麼大的非議?到底是那一些後世人,會對張居正產生這麼大的質疑?”
在此時的漢武帝劉徹看來,不管是張居正,還是張家諸子,簡直就是大漢官員的標榜。
隻要能為大漢王朝乾實事,能為大漢的百姓與皇權著想,有一點小貪又如何?
能都向大漢的第一代丞相蕭何那樣,又如何?
況且在後世大明那一個已經腐敗爛透的官場上,不與那麼老狐狸和光同塵,那就是第二個海瑞,或是王陽明了。
連被後世人尊為大明聖人的王陽明,都沒能走到大明的權力高位,更沒能挽救不了大明王朝的衰落。
就這兩點,在漢武帝劉徹看來,王陽明與海瑞,都不如張居正。
雖然張居正的青史上的名聲與影響,可能會不如王陽明與海瑞。
但張居正對王朝國家,對王朝百姓的功績,卻是王陽明與海瑞,遠遠比不上的。
最後漢武帝劉徹喃道:“這一期天道盤點的張居正,算是給朕好好的上了一課,至於張居正所創的‘考成法’,也是值得深究的後世法。”
“將後世之法,用於前朝,光是想想也是種極大的挑戰與嘗試”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八大王,張獻忠?揭竿起義的百姓民眾?並且一路起義以來,不知道已經殺了多少的大明權臣與地方豪強劣紳!!”
做為大明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在看到八大王張獻忠的出現後,以及關於張獻忠的介紹與信息之後。
立即就回想起了,自己當初打天下時的記憶與景象。
不也是一路砍殺了那些投靠了蒙古元人,為蒙古元人賣命,並一起欺壓中原漢人的豪強劣紳與蒙古元人的權貴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