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一年1593)二月十五日,李如鬆在宋應昌與南軍不太願意配合的情況下,在大明朝廷文官重提與倭寇和談提議之時。】
【李如鬆派查大受,祖承訓,李如梅等人率領死士,再次前去偷襲倭寇的龍山糧倉。】
【在查大受,祖成訓,李如梅等人出發之後,李如鬆在次日率領北軍大張旗鼓的南下。】
【自從李如鬆在得知,倭寇在漢城中如此高調的宣稱取得了碧蹄館之戰的勝利,並且結合倭寇大將加藤清正所率領的倭國第二軍團南撤的情報後。】
【分析得出,並認為,這是倭寇在收縮防線戰略布置,倭寇想鞏固漢城周圍的朝鮮南部地區,作為他們此次入侵朝鮮最後戰果的意圖,在做準備。】
【因為倭寇在平壤城之戰中,吃了一次大虧。】
【當倭寇把防線都收縮到漢城周圍之後,並且再占據多處高點要地之後,那麼就算明軍的南北兩軍,沒有了內部矛盾,但再想要複刻一次平壤城之戰,那也是非常的困難。】
【畢竟,當時的平壤城之戰,倭寇在城外的據點,隻有一處幾千人駐守的北麵牡丹峰,並且小西行長讓其它倭寇都龜縮在平壤城之中。】
【再加上,倭寇是以為明軍去前議和的,沒有多做過多的軍事準備與阻擋。】
【並且大明軍隊在人數上,也占據著優勢,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進行攻城,才打出了平壤城之戰的戰果。】
【當然,大明的軍隊能夠再一次兵臨漢城的城下,並且能把倭寇逼進到漢城之中,再來上演一次平壤城中的火花,又不是不行。】
【但李如鬆相信,倭寇是絕對不會再讓這樣和情況出現的,除非大明王朝還能支援更多的部隊入朝才有機會。】
【畢竟,倭寇入侵朝鮮時,一共有九大軍團,超過二十萬之眾。】
【即便在平壤城之戰中,倭寇損失了一萬多,將近兩萬的倭寇。】
【碧蹄館之戰中,倭寇再損失數千人以上,那麼倭寇仍然還有十五萬以上的倭兵。】
【若是倭寇將十萬倭寇,都布置與安排在漢城各處高地與要地上時。】
【那麼大明的東征大軍一共才四萬人馬,在錯失了一次時機之後,想要再次兵臨漢城的城下,就不是件容易之事了。】
【這也是倭寇,明知他們在碧蹄館之戰中,沒有獲得最終的勝利,也要對外大肆宣傳,他們獲得了碧蹄館之戰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為了穩住,他們倭寇大軍的軍心。】
【至於大明軍隊真想要圍了這漢城,再用火炮攻城,那大明王朝需要的投入到朝鮮的兵力,至少也要在二十萬以上。】
【要知道,大明王朝的敵人,可遠不止倭寇一方。】
【此次大明的征東大軍之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南兵,就是因為北方九大邊鎮的重兵,是不能輕易調走的。】
【這一次為東征大軍調集人馬,大明王朝從四大邊鎮中,已經調集了兩萬騎兵進入朝鮮,那麼大明北方的九大邊鎮,幾乎失去主動出擊打擊蒙古人的機動兵力了。】
【也是大明朝廷文官集團,會在這個時候要重提與倭寇和談提議的主要原因之一。】
【畢竟,大明的四萬征東大軍,是在對抗整個櫻花倭國舉國之力的戰爭。】
【所以,在多種情況的結合之下,李如鬆在此時能想到的唯一的破敵之計,那就是搗毀倭寇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