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七年1589),葉夢熊到任貴州後,立即展開了走訪調查。】
【在調查走訪中,葉夢熊發現,當地的各族民眾,還有遷居而來的漢人百姓,對大明朝廷的認同感都不強。】
【因為這裡的漢人百姓,大多數都是這上千年的曆史中,不是逃難而來的,就是被曆朝曆代流放而來的。】
【想要推進改土歸流,遭遇了層層阻礙與困難重重。】
【加上部分土司的陽奉陰違,表麵配合大明官府在西南地區設立州縣,但私下卻煽動部族民眾抵製新的賦稅製度,故意曲解朝廷政策,稱“改土歸流是要奪走百姓的土地”,】
【致使許多不明真相的民眾心生恐慌,拒絕登記戶籍。】
大明神宗界。
民間:
百姓甲不屑的言道:“什麼叫故意曲解朝廷政策?”
“這改土歸流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要奪走當地百姓與民眾的手上的那將土地與權利給奪走嗎?”
百姓乙亦讚同道:“改土歸流的初衷或許是好的,對王朝國家而言,也或許是好的。”
“但是,在西南地區沒有發現有大量的礦產資源時,各朝各代的王朝,可曾真心管過,可曾投入過財力去進行開發過?”
“而西南地區如今的麵貌,還不是那些一代代被流放過去的漢人,與當地各部民眾,一共發展起來的?”
“現在桃子熟了,就有人坐不住,就想借朝廷的名義,給他們謀取私利了。”
百姓丙:“就是,在天道曆史進程中,大明王朝就是因腐敗而滅亡的,百姓們對他們的任何的懷疑與猜測,現在都是合理的。”
百姓丁:“再說,那楊氏一族在播州地區都統治了7百多年,比大唐,大宋,大明的國運都還要長。”
“憑什麼,他朝廷的一句話,一個政策,就想收走?”
......
【尤其是大明的流官,在處理當地的糾紛事務時,因不熟悉當地複雜的民族關係與習俗禁忌,隻能照搬大明律法進行處理,這樣一來,反而激化了更深的矛盾。】
【比如在解決一起山林歸屬爭端時。】
【流官依據大明契約文書判定歸屬,卻忽視了當地傳承了上千年以部落傳統祭祀為界的習俗。】
【從而引發涉事部族強烈不滿,認為朝廷官員偏袒他族,對改土歸流愈發抵觸。】
大明神宗界。
民間:
百姓甲冷言道:“看看,我說的沒有錯吧,隻要大明的貪官看上的土地,就可以憑借一紙大明文書收走,換成是誰都不願意。”
“要是那片山地,在從大唐時期,就歸當地部族所有的。”
“現在換成大明王朝之後,想要一紙大明文書,哪有那麼便宜的事?”
“最重要的是,所有被以朝廷名義收走的土地,最終會落入到貪官汙吏的手上。”
......
【除了土地歸屬之外,還有各部民眾,若犯過錯,均不報官處理,而是采取各部的民族長老與土司,進行判罰與懲處。】
【對此,把大明王朝國家利益,視為高於一切,以維護大明王朝統一堅定立場的葉夢熊來說,這是不能被容忍的。】
【葉夢熊深知,這種“法外之地”的自治模式,看似維係著部族傳統,實則暗藏危機。】
【土司們可以憑借世襲權力掌控當地的生殺予奪,不僅削弱了朝廷律法的威嚴,更讓西南邊陲成為政令難達的“化外之域”。】
【私刑之下,有冤屈無從申訴,民心漸生怨懟,長此以往,朝廷對邊疆的掌控力將如沙上築塔,隨時有崩塌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