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萬界大明時代。
民間:
百姓甲:“天道還是沒有把關於後世於謙的事跡,給盤點出來啊!”
百姓乙附和:“對啊,這是為什麼?難道大明王朝必然要有此劫?”
百姓甲:“應該是吧!”
百姓丙:“你倆彆光想於謙的事跡了,你看天道又在盤點那《憶秦娥·婁山關》作者了。”
“他說的那句至理名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是對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所說的嗎?”
......
大明神宗界。
民間:
百姓甲:“真沒有想到,我大明王朝從嘉靖年間開始,到萬曆世間結束,竟然發生了4百多起百姓武裝反抗。”
百姓乙:“不是被凍死,餓死,就是被冤枉至死,都快要活不下去了,不反抗還能怎麼著?”
百姓丙:“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這句話說的真好,那將當官的,都應該好好聽一聽這一句話。”
......
大秦始皇界。
始皇帝贏政皺眉:“《憶秦娥·婁山關》作者?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
大漢高祖界。
漢高祖劉邦喃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真是簡單明了。”
“《憶秦娥·婁山關》作者,應該是漢人之後。”
......
大漢武帝界。
漢武帝劉徹皺著眉頭道:“哪裡有壓迫,哪裡便有反抗,此言聽來,朕怎生覺得有些不太舒坦。”
“天道將此言句盤點出來,是不是盤點給皇帝,公卿貴族,以及世家豪強聽的?”
......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憶秦娥·婁山關》作者的似乎很不一般,此言一出,能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相比。”
“但重要的不是其言其意,而是能不能言行一致。”
“後世大明的三這個時代,都出現了中興盛世,然而百姓愜意,仍然有那麼多的百姓武裝反抗。”
“這隻能說明,盛世中興不能代表王朝是不是真正的繁榮太平,百姓安居。”
“隻有壓迫一直存在,就算有盛世中興,那也不過是一時繁榮跡象而已,也隻是將那份對百姓的壓迫給減輕了一些而已。”
“後世大明這三個時代都有短暫的中興,然而就是眾多的百姓武裝反抗。”
“這說明了在民間的壓迫,那應該是在律法之外的強力壓迫,所以才會造就出如此多的百姓武裝反抗。”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王朝律法是定分止爭之繩墨,是懸於廟堂與江湖之間的明鏡。
律法若能是束君權,限豪強,護黎庶,則百姓知有所守,有所恃,不至於被“法外之權”肆意魚肉與壓迫。
後世大明這三朝超過四百起的百姓武裝反抗,就隻能說,後世大明的那些貪腐,根本就不把大明的律法,真正的當成一回事。
......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冷言道:“嗬嗬,四百多起百姓的武裝反抗,這數量,都趕得上元朝末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