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七年1599),礦稅高淮宣布正式征稅遼東後,其隱忍多年的貪婪與殘暴的本性徹底暴露。】
【高淮首先將目光投向了山海關的軍務衙門,經過一番運作後,成功將其改為稅店,並向明神宗朱翊均乞求為其稅店賜名。】
【此時的明神宗朱翊均,非常享受這種皇權至上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他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的。】
【最為主要的是,明神宗朱翊均覺得這是他自己,憑借他自己個人的智慧與手段實現的大明皇權至上的宏願。】
【在此時的明神宗朱翊均眼裡,把忠心於他的宮中太監,派彆出宮,安放在大明南京十三省一百多個府州,是多麼明智的決定。】
【這可比,被那些大明儒生文官集團滲透與掌控的都察院,與監察禦史都強上太多了。】
【因為太監無後,所以明神宗朱翊均不擔心,這些礦稅太監會為了他們的家族利益而背叛皇權。】
【可是明神宗朱翊均,不知道,當貪欲脫離道德與律法的桎梏,這群無根之人的掠奪反而更加肆無忌憚。】
【正因為他們無後,所以他們隻在乎享受當下。】
【麵對高淮的乞求,明神宗朱翊均便將遼東稅店,賜名“福陽店”。】
【有了天子皇帝的賜名,這就是高淮在遼東地區最大的底氣與招牌了,自此,高淮以稅監之名,在遼東開啟了不擇手段的搜刮之路。】
【為了能向萬曆獻上更多財物以鞏固自身地位,同時也能中飽私囊,高淮巧立名目,把礦稅分攤到每一戶遼東百姓頭上。】
【少則十幾二十兩銀子,多的則數額巨大,逼得許多民戶傾家蕩產。】
【和大明王朝其它地方礦稅太監一樣,高淮也同樣讓爪牙,在各個交通要道設置關卡,對過往行人強行收取銀兩。】
【對於大明南京十三省一百多個府州不同的地方,明神宗朱翊均也製定了每年需要上交的稅銀定額。】
【在明神宗朱翊均自己看來,自己此舉,是在還利於大明百姓,同時也是為了不讓各地的礦監稅使暗中較勁,才製定的稅銀定額。】
【而遼東地區每年的稅銀定額為2萬6千兩白銀,當然如果遼東地區發現了新礦產,能額外增收到的稅銀,他明神宗朱翊均也不拒絕。】
【萬曆二十七年的這一年裡,高淮為了給明神宗朱翊均上供額外稅銀,不僅僅強收過往行人的銀兩。】
【甚至闖入百姓家中,挨家挨戶地搜索錢財。】
【遼東百姓本就承受著沉重的賦稅,在高淮的橫征暴斂下,生活愈發艱難,苦不堪言。】
【於是,在遼東民間逐漸流傳起“遼人無腦,皆淮剜之,遼人無髓,皆淮吸之”的民謠。】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這後世的明神宗朱翊均,真是個人才啊。”
“遼東一地,每年定額上供2萬6千兩白銀,那可是軍事重鎮啊,他也是真的敢。”
“還有,後期的大明皇權,居然要依靠一群無根並貪婪的太監來維持,真是可笑。”
“這樣的大明不覆滅,才是真的天理難容。”
......
太明太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