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高淮想再度調集更多的大明軍隊前去平亂。】
【然而前屯衛遼寧葫蘆島市)的將士,在得知沈陽衛發生兵變後,也同樣舉旗發生嘩變,也將前屯衛的稅店燒毀,把前屯衛的高淮爪牙打死。】
【其它各處衛所,或是軍堡將士,在得知真實情況後,有的衛所也趁機燒毀稅店,將高淮的爪牙打死,而更多的衛所與軍堡選擇了觀望。】
【高淮見各處衛所,或者軍堡,都不再遵從自己的號令後,立即上疏奏報給明神宗朱翊均稱遼東地區有多處刁民造反,請朝廷派大軍前來平反。】
【高淮在奏疏中,言辭極儘誇張,將遼東軍民反抗描述成蓄意謀反,企圖以“戡亂”之名掩蓋自身暴行。】
【高淮在疏書中,聲稱遼東局勢已失控,若不速速派兵鎮壓,恐成燎原之勢,威脅大明北疆安危。】
【與此同時,高淮也在暗中聯絡朝中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宦官及官員,為其美言開脫,試圖將責任全部推給所謂的“刁民”與“亂軍”的身上。】
【明神宗朱翊均接到奏報後,當即震怒。】
【然而,內閣大臣方從哲,葉向高接連上疏,直指“高淮禍遼已久,民變實乃官逼民反”,請求將其撤職查辦以平民憤。】
【禦史楊鶴更是言辭激烈,在奏折中附上遼東百姓“鬻子賣女以充稅銀”的慘狀圖繪,痛陳“若不罷高淮,恐遼東百萬生靈儘成白骨,邊防將士亦將離心”。】
【朝堂之上,東林黨人聯合六部官員集體彈劾,指責高淮“竭澤而漁,致使軍心渙散,邊防危如累卵”,要求嚴懲不貸。】
【明神宗朱翊均在輿論重壓下,頓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一方麵,明神宗朱翊均除了不願放棄礦稅帶來的巨額收入。】
【另一方麵,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明神宗朱翊均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皇權威信,在遭受到朝廷官員的蓄意打壓。】
【最終,明神宗朱翊均隻是象征性地下令,讓“高淮暫且停征,從長計議”。】
【但遼東局勢持續惡化,六月錦州,鬆山兩處駐軍再次嘩變,士兵們高呼“誅殺高淮,以謝遼東”,並切斷了高淮與京城的通訊要道。】
【高淮見遼東的局勢,已經失控,到處都是高舉著要誅殺自己的旗幟後,再也不敢呆在遼東地區了。】
【於是,高淮連夜繞路逃回到山海關內。】
【而李成梁,在高淮逃回海關內之後,便向大明朝廷呈上,以年事已高,無力繼續擔任遼東總兵之職的辭官奏書。】
【此時薊遼總督蹇達眼見事態失控,暗中聯合李成梁的三子李如楨,向朝廷密奏“高淮已成遼東亂源,若不速撤,恐邊防有變”。】
【同時將高淮私吞軍餉,勾結女真商人的證據呈遞一同呈上。】
【麵對遼東烽火與朝臣施壓,明神宗朱翊均終於還是妥協了。】
【萬曆三十六年1608)九月,明神宗朱翊均下詔“高淮即刻回京聽勘,所征稅銀賬目移交戶部核查”。】
【同時下令讓熊廷弼擔任遼東巡按禦史,薊州總兵杜鬆,接任遼東總兵一職,並讓其趕快穩定遼東的局勢。】
【遼東地區,乃是大明的九大邊防重鎮,連遼東這樣的地區,都被礦稅太監引發了動亂之後。】
【大明朝廷中的官員,像是找了最合適打壓與彈劾礦稅太監的理由。】
【於是,由東林黨的黨魁葉向高率領滿朝官員聯名上疏為,要求將大明各地的礦稅太監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