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為何大明王朝到了晚明時代之後,前前後後出現了那麼名臣武將,以及民族英雄。】
【但是,為何不管大明王朝,在晚明時代擁有再多的能臣忠將,都無法拯救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有人說,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大明王朝已經到了不得不亡國的程度。】
【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上上下下,早已是千瘡百孔,財政崩潰,黨爭內耗不斷。】
【又在小冰河期的天災加重的情況下,整個大明王朝的社會,都已經是積重難返的情況中。】
【當然,以後世人的角度來看,想要拯救大明王朝,其實也很簡單。】
【那便是大換血,將大明王朝的毒瘤全都換掉,先把張居正的改革的‘考成法’重新換上,並且堅持的推行下去。】
【直到,張居正的改革的基礎上,出現新的腐敗時,那麼大明王朝或許,還能持續幾十年,撐過小冰河期的天災時期。】
【或許,到了那時,大明王朝就有可能看到新的曙光了。】
【到那時,大明王朝或許等到真正的中興之主出現,也不一定。】
【但是,這些也隻是後人,對大明王朝提出的拯救幻想而已,想拯救這樣的一個大明王朝,談何容易...】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詫異:“難道在後世的時代,在推行了張居正的改革之後,仍然會有腐敗嗎?”
一旁的孝慈皇後馬秀英言道:“這多新鮮,張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目聽起來,的確是不錯的改革政令。”
“但是在天道曆史進程中,估計到了後世,還有比‘考成法’更好的法案與政策。”
“但是,不管是什麼政策與法案,擬定的再好,再完美,執行起來的,終究是人。”
“隻要是人在執行的,在執行的人,都是就會有人性的。”
“而貪婪也是人性的一種。”
“所以腐敗不腐敗,糜爛不磨爛,主要看的,不是法案與政策,而是人。”
“當然,法案與政策的好壞與否,也是很重要的”
......
大明神宗界1608)。
前往遼東的路上:
馬車上,熊廷弼的隨從,看是一是很明白的向熊廷弼問道:“大人,這段天道盤點的內容,是什麼意思?”
“天道是在告訴我們如何救援大明嗎?”
遼東巡按熊廷弼言道:“或許吧。”
“但天道給出的建議,在這一世裡,真的能實現嗎?”
“在這大明之中,還有人敢像張居正那樣,得罪所有人嗎?”
......
【在大明晚明時代時,大明的官僚體係的腐敗與黨爭,已如毒瘤般深入大明的根基與骨髓之中。】
【大明的官員們為了私利,在朝堂上爭權奪利,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相互攻訐,相互的結黨營私,傾軋不斷,陰謀重重的情況下。】
【即便有熊廷弼,孫承宗等能臣的出現,並提出精妙的戰略規劃,也會因黨爭而被束之高閣,甚至遭到惡意詆毀,根本無法施展拳腳。】
【導致,戰事戰略一錯再錯,最終出現無法挽救的局麵,也使努爾哈赤,在大明王朝自身潰爛中,一步步的走向了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