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宗界1608)。
前往遼東的路上:
隨從:“努爾哈赤擄走了那麼多的百姓,還有物資,他們行軍速度肯定走不快的。”
“那張承胤下令前去追擊,不是最正確的做法嗎?”
“怎麼就變成了最錯誤的決定了?”
熊廷弼回道:“連你我都能想到的事情,謀劃了這麼久的努爾哈赤,他會想不到嗎?”
“如果說,努爾哈赤對撫順城的百姓,一開始就采取了屠城的方式,那麼努爾哈赤必然會失了他經營多年的民心與形象。”
“那麼,等張承胤帶兵來到撫順城時,發現撫順城的百姓,已經遭到屠殺殆儘。”
“那麼他張承胤與遼東巡撫李維翰兩人,即便不追擊,他們所以承擔的責任,也不會有太大。”
“因為努爾哈赤已經造反屠城了,惡名出成,那麼就可以將一切罪責,全都推到努爾哈赤的身上了。”
“而他張承胤與李維翰兩人,隻須要承擔承擔守備疏忽,防禦不嚴之責,就可以。”
“他們兩人的最終懲罰,不過罰俸,降職,或者解甲歸鄉等,假以時日,他們依然有機會能官複原職。”
隨後熊廷弼,沉聲道:“可是他努爾哈赤沒這麼做。”
“他努爾哈赤不屠城,還要趁張承胤率領的明軍,快要到達撫順的前一天,就將撫順城給燒毀。”
“這努爾哈赤,恐怕就是想要引張承胤,對他們進行追擊。”
“隻能說,這努爾哈赤太了解,大明朝廷中的官場製度,以及黨爭與腐敗了。”
“撫順城中的百姓,牲畜,以及物質,全都被他給搬空,擄走的話,這可是巨大的失職,並且會引發動搖民心的大罪!”
“畢竟他張承胤與李維翰兩人,一個是總兵,一個是撫巡,都是身為守土一方的官員,這些都會成為他們‘縱敵劫掠,玩忽職守’的鐵證。”
“在朝堂那群言官眼裡,這等同於開門揖盜!”
“屆時彈劾奏章雪片般飛向禦前,他們不僅烏紗難保,更會被冠以,通敵嫌疑的大罪。”
“畢竟尋常劫掠怎會如此周密?丟城失地不多,整座重鎮的百姓與物資,都給搬空了,若是等敵對的政敵攻擊,誣陷是通敵之罪,這罪責足夠誅連九族!”
隨從聽得冷汗涔涔,喃喃道:“原來努爾哈赤打的是這個主意,竟把大明的朝廷黨爭,還有人心算計得如此透徹。”
“這努爾哈赤真是太可怕了!”
熊廷弼繼續道:“努爾哈赤正是算準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燒城卻不屠城。”
“這樣一來,既斷了明軍就地補給的念想,又有撫順百姓的擄起之罪,做了一個枷鎖,給張承胤做了一個死局。”
“張承胤若不追,就有通敵賣國的嫌疑之罪,追了,便會中圈套,中伏擊。”
“一旦張承胤帶領追兵,中了伏或是戰敗了,這又是損兵折將,喪師辱國的死罪!”
“同樣,身為巡撫的李維翰,也會有用人失察,調度無方的罪責,也一樣難逃乾係。”
“若是此計能成!”
“那麼他努爾哈赤既能重創明軍,又能讓大明自毀長城,坐看大明朝廷的內鬥治罪,此乃一箭雙雕之計!”
“最重要的是,若是張承胤的追擊,一旦戰敗,那麼遼東軍心必亂,甚至會動搖遼東明軍的根基。”
“屆時,他努爾哈赤便可趁勢,再出兵撫順,與蠶食周邊地區,到了那時,大明在遼東的根基便岌岌可危。”
隨從聽完熊廷弼的分析後,後背冷汗直流,這種情況之下,那張承胤該如何破局?
似乎,張承胤想要破此不利於他的局勢,也隻有率軍追擊,並且要取得戰之必勝,哪怕是小勝,也才有可能破了此局。
忽然,隨從好像發現了哪裡不對之後,立即又向熊廷弼問道:“大人,從天道盤點的情況來看,張承胤的追擊,應該是大敗而回的。”
“但是,他張承胤的追擊,所率領的人馬,不也才僅僅一萬多明軍嗎?”
“一萬多明軍即使敗了,又怎麼會動搖大明在遼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