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翰深知,遼東的腐敗問題,一旦徹查,必然會牽扯出,更多不能被世人所知曉的事情來。】
【而這便是他李維翰,目前能保命的最大的依仗。】
【這些事情當中有,比如繼高淮之後,擔任遼東礦稅的太監張曄),每一年仍然能從遼東地區上,征收兩萬六千兩白銀,交付給當今的天子。】
【又比如,那些所衛所,軍堡兵冊上的逃兵虛名,也必然會牽扯到,大明京城兵部與戶部的問題上。】
【此外,還有驛店的貪腐與遼東地區的各種走私等問題,這些問題若是全都要徹查的話,最終都會查到哪些人的頭上?】
【就算是李維翰,這個遼東巡撫也不能全知。】
【因此,李維翰的喊冤,隻不過是對所有參與遼東腐敗的人,所釋放出來的一種信號。】
【但是,明神宗朱翊均的旨意,已經下達,大明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又不得不查。】
【像這種牽扯眾多,拔出蘿卜帶出坑的案件,就算不深查,也能知道,這此路,會有諸多高官貴族牽涉在其中。】
【因此,三法司也都在相互推諉,相互製約著,案件無法快速的推進下去。】
【同時,各方勢力也在暗中運作,讓調查案件的,主審官員與調查官員,都承受巨大壓力。】
【這李維翰一案,本是犯的軍事上的大罪,結果卻變成了,調查到遼東官場與軍隊的全麵的案件,這讓許多人員無比頭大。】
【一方麵是皇帝要求徹查遼東,並嚴懲與重肅官場風氣的嚴令。】
【另一方麵,又隨著各方勢力暗中運作與有意識的引導下,追查的線索的幕後主使,都是在指向一個地方,這樣的案子,如何查?】
【此時,朝廷中的眾多官員,也在通過各種關係施壓,以求大事化小。】
【因為,他們知道,此時他們保的不是李維翰,保的是他們自己與利益。】
【在李維翰一案,以及遼東局勢的加劇等,多種情況結合之下。】
【此時的大明朝廷中的黨爭,並沒有因為努爾哈赤背叛與造反,而變得戮力同心與同仇敵愾,反而變得更加的激烈起來。】
【最終,原本被明神宗朱翊均,下旨定為秋後問斬的李維翰,並沒有處以死斬,也沒有進行定罪。】
【之後,明軍在‘薩爾滸’戰敗之後,楊鎬承擔了,整個遼東局勢失利的主要責任。】
【而李維翰的最終罪名,則是“失陷撫順城池之罪”,從死罪,被判成流放戍邊之罪。】
......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真的是可以,這天道後的大明王朝。真是太可以了。”
“這樣的文官都沒有死刑。”
“到了大明武官時,說殺就殺了。”
“這大明後世的這群腐儒,真是把老子給惡心透了。”
在天道盤點大明之前,不是大唐,還是南宋,他們王朝沒落的原因,往往都是帝大於臣的。
現在於了大明之後,讓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使王朝走向沒落的原因,什麼是臣大於帝。
雖然,天道沒有非常詳細盤點李維翰,從一開始的死罪,最終變成流放之罪的過程。
但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因為天道已經指了,他李維翰知道或是牽扯到腐敗之事多了。
而這些腐敗之事,便成為了他李維翰的保命之符。
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在天道大明後世時代之下,大明皇帝的皇權,根本就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大。
因為,連他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貪汙便是死罪的大明律法,都如同虛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