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籌遼碩畫》卷18記載,兵科給事中吳亮嗣說:“經略楊鎬本無必勝之策,所以決計深入者,下苦於將士之請戰,而上苦於明旨之切責也。”】
【在《明史·列傳》的楊鎬傳中,記載道:】
【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以師久餉匱,發紅旗,日趣鎬進兵。】
【萬曆四十七年1619)正月,麵對遼東經略楊鎬,依舊以大雪冰天封山為由,請求暫緩出兵。】
【麵對每一個月都要燒掉三十萬兩白銀的軍費,向來較為戀財的明神宗朱翊均,還是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楊鎬的身上。】
【然而,每月都要燒掉三十萬兩白銀的軍費,真的是都花在遼東戰事之上了?】
【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在大明朝廷的催戰之聲,達到高潮,特彆中運輸糧草的成本與壓力不斷增大,運糧的民夫,逃亡的越來越多之後。】
【方從哲,黃嘉善等人以“糧草不繼”為由,不斷施壓楊鎬必須在二月底前出兵。】
【這一次,明神宗朱翊均,不再通過兵部傳達要求楊鎬出兵的旨意,而已是直接派人,前去遼東傳達,讓楊鎬按期出兵。】
【最終,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五日,不得不冒著天降大雪,下令出兵。】
【在《籌遼碩畫》及《明神宗實錄》雖未直接描述降雪強度,但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明軍出兵時“大雪紛飛,寒風徹骨”。】
【這一日,遼東地區降下的大雪,比2月16日和2月21日的大雪,還要大。】
【而,楊鎬的原先計劃就是2月21日出兵的,但因2月16日的大雪想要繼續推遲出兵的計劃。】
【但傳旨官員仍以“紅旗催戰”進行施壓之下,楊鎬不得不定下在25日全軍出兵。】
【因此,楊鎬,在一個“天時,地理,軍心一概不利”的情況下,不得不冒雪出征。】
【在正式出征之時,楊鎬為了以壯軍威的勢力,便對外宣稱,大明四路大軍共計四十七萬,號稱要“犁庭掃穴,蕩平建州”。】
【楊鎬的意圖,是想要以懸殊的兵力數字震懾後金,讓努爾哈赤望風喪膽。】
【同時,楊鎬也想借用這一虛張聲勢的做法,來穩定大明遼東的軍心。】
【然而,這一兵力數量的水分極大。】
【實際上,明軍四路兵力合計僅約八萬八千餘人,加上附屬的朝鮮援軍一萬三千餘人、葉赫部盟軍約一萬人,總兵力不過十一萬餘。】
【且這十一萬人中,仍然有不少士兵,是未經充分訓練,裝備陳舊,甚至存在“虛冒糧餉”的空額的,真正能戰之兵遠不足此數。】
【隻不過,讓楊鎬,讓明神宗朱翊均,以及大明所有官員,都不知道的是,努爾哈赤早已通過細作摸清明軍虛實。】
【努爾哈赤不僅,沒能被楊鎬的虛張聲勢所嚇退,反而在楊鎬真敢冒著大雪出兵之時,心中早已冷笑不已。】
【這也讓努爾哈赤,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就是天命所歸,不然明軍怎敢如此的輕視自己,怎敢冒著大雪來攻打他努爾哈赤。】
【然而,大明朝廷與明神宗朱翊均,一直下旨傳令催促楊鎬出兵的軍事情報,努爾哈赤也是知道的一清一楚。】
【可以說,大明在遼東地區的所有軍事情報,下了密信與聖旨的內容,他努爾哈赤無法知道之外。】
【其它的軍事情報,他努爾哈赤可謂是知道清清楚楚,】
【於是,努爾哈赤立即下令,執行早已為楊鎬設下的“誘敵深入戰略”與“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戰術。】
【然而,接下來的薩爾滸戰役,便是努爾哈赤的大展身手的高光舞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