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的輕重騎兵從太子河灣殺出,四貝勒皇太極從首山衝下,直奔明軍城外大營。】
【李永芳指揮降金炮兵,朝廷瘋狂的轟擊。】
【在李永芳的指揮,眾多降金炮兵,如同見到了,他們此生最大的仇敵一樣,展開猛烈的炮擊。】
【李永芳可能隻須指著明軍大喊一句:殺死這群大明蛀蟲,腐敗貪官,就足以讓很多降金炮兵,同仇敵愾。】
【一直在誘敵敗退的努爾哈赤,也立即率領正黃與鑲黃兩旗殺回。】
【被三麵夾,又被火炮轟陣,明軍瞬間大亂。】
【在後金重騎的衝陣下,明軍不僅被攔腰衝亂,首尾不得照應,明軍士兵更是混亂與慌亂不已。】
【而明軍在城外的大營,也在四貝勒皇太極的衝擊下,被攻入。】
【帶領5萬明軍出城尋求決戰的袁應泰,確實是迎來了,他一直想要的決戰,】
【隻不過這決戰的變化與局勢,並不是他袁應泰想要的。】
【而這5萬明軍精銳,也在遭到多處兵金伏擊的攻擊後,頓時大敗。】
【當袁應泰率領敗軍,想要退回遼陽城時,大貝勒代善率兩紅旗伏擊,也在這時殺出,並且30門如佛郎機炮,調到最大射程,展開了轟擊。】
【遼陽城的東門城外,有四貝勒皇太極,留下的後金兩白旗的步兵駐守。】
【南門城外,有大貝勒代善帶領的兩紅旗,以及30門佛郎機炮駐守。】
【當有明軍退向遼陽城的西門時,二貝勒阿敏率正藍旗,也從煙狼寨中殺出。】
【頓時之間,後金多處伏擊大軍的出擊,直接就讓出城明軍,有種走投無路,已中十麵埋伏之計一樣。】
【在混亂與緊急情況之中,袁應泰見後金二貝勒阿敏率領的軍隊並不多,於是下令全軍衝殺。】
【二貝勒阿敏見狀,不敢強攔,但也集中兵力一處,阻撓遼陽敗軍回城,拉不住明軍全部,但也是能拉多少是多少。】
【《滿文老檔》記載:二貝阿敏率軍截斷其退路,“斬殺逃兵無算,屍填溝壑”。】
【最終,袁應泰率領殘部從西門逃回到遼陽城中。】
【而被後金軍多處埋伏打亂的遼陽明軍,見回城無望之後,紛紛沿太子河的西岸,快速的向西南方向的鞍山驛逃竄。】
【《滿文老檔》明確記載:“追殺六十裡外,至鞍山驛,沿途斬首三千餘級。”】
【戰後,《滿文老檔》記載稱,戰亂“斬首三萬級”。】
【而《明熹宗實錄》僅記載“損失數千”,輕描帶過。】
【因此,在許多後世人看來,後金《滿文老檔》的記載,雖然虛報誇大之嫌,從這場戰鬥的戰場麵積與縱深,都遠遠超過了5裡,並且是被多處後金軍的伏兵攻擊。】
【明軍不僅大敗,又被後金伏兵衝散,並追殺至六十裡的鞍山驛,就能說明《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也不真實。】
【在《明熹宗實錄》的記載為何不真實。】
【後世人認為,這與東林黨與大明文官集團,有著密切的聯係。】
......
【袁應泰的率領5萬明軍出城欲決戰,最終卻落得一個大敗而歸。】
【這不僅使遼陽守軍損失慘重,更是大減遼陽守軍士氣,大漲後金士氣與努爾哈赤的威名。】
【同時,也讓遼陽城中,那被左右搖擺,未能下定決心的暗流,也在這一戰後,紛紛選擇了努爾哈赤與後金一方。】
【雖說他們是大明漢人,其中不少人,不僅是富商,更是大明的官員與世家貴族,但他們的個人與家族利益,才是他們最為看重的。】
【並且,他們也都認為,遼陽城是守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