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聊著,張琳琳和那位聊天的美女發現了梁西斌眼神的飄移。
他正在看場中幾位美女的熱鬨,林飛也順著他的眼神看過去。
隻見喧囂的人群中,幾個女孩蹦得歡:
一個白衣女孩,長發飄飛,正在做大幅度動作的舞蹈;
一個橘衣女孩,短發,搖頭晃腦的蹦躂;
一個粉衣女孩,頭發更長,更是是動作極其激烈。
林飛不由得覺得白衣女孩像林小米。好像真的是她,確認後,發現梁西斌目光灼灼。
下班後,周曉全拉著李詩涵過來找林小米。
周曉全最喜歡跳嘻哈舞,大學時她還帶著林小米學過一段。
李詩涵心情不好,幾人想放鬆放鬆。
酒吧的舞池中,她們儘情舞動。
五彩斑斕的燈光閃爍著,動感的音樂衝擊著人們的耳膜。女孩子們的身體隨著節奏搖擺,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活力。
三人彼此互動,用舞蹈表達著內心的喜悅。
這裡,有人獨舞,展現著個性與自信;
這裡,有人成雙成對,共享著歡快的時光。
這裡,也有群舞,彼此圍繞,共同放鬆。
氛圍熱烈而歡快的時刻,容易讓人忘卻外麵的世界,釋放壓力,拋去煩惱。
三個女孩以靈活的身體扭動和快速的步伐移動為基點,動作流暢而有力,展現出節奏感。
突然,一個跳躍動作,粉衣女孩高高躍起,同時手臂在空中做出獨特的姿勢,落地時帶有強烈的衝擊力,那是周曉全。她自小學習嘻哈舞,身體十分靈活。
橘衣女孩動作略顯僵硬,但也很是靈動。那是李詩涵,她會舞蹈,嘻哈動作算是自創。
白衣女孩不像跳舞,倒像是打拳,姿勢颯爽。她學過評劇和吉劇的身段,和周曉全在大學也學過嘻哈,又有跆拳道功夫在身,這動作亦舞亦打,和她柔弱的外表有些差距,那是林小米。
90後期的女孩子成長的年代,是各色知識補習班和藝術補習班崛起的時代。
周曉全和林小米是少年宮的好夥伴,學費還便宜,一些才藝,幾百元可以學一個學期。
周曉全那時候家庭條件一般,父母在當時s陽區還是縣的時候,就下定決心,砸鍋賣鐵也要供一對兒女成才。
小時候的周曉全很是漂亮,一般女孩子會選擇舞蹈訓練和民族舞,她選擇舞蹈訓練+嘻哈。
林奶奶一看,林小米的小夥伴周三下午沒課學習和周六練舞蹈,也看見林小米期待的眼神,於是給她選擇舞蹈訓練+吉劇。
於是,少年宮的小孩子裡多了兩個瘦瘦的小女孩。
林小米之所以會唱評劇《花為媒》,是老師臨時特意教的。
當時那位氣質突出的老師就像畫中的仙子一樣,說話柔雅,身段靈巧,本來報名舞蹈的奶奶,讓她跟著老師一起試學。
吉劇起源於春省,是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興戲曲劇種。它融合了民間歌舞、說唱等藝術形式,與京劇和評劇成為東北人喜愛的劇種。
在s陽區過去是鄉村的時代,每逢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常常有露天表演的舞台。
吉劇的音樂吸收了東北民間音樂的精華,伴奏樂器以嗩呐、二胡、揚琴等為主,成為春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林小米之所以還學習了評劇《花為媒》中唱花名選段,那年,少年宮六一彙報表演,老師將她和另外兩個學戲的孩子組合一段吉劇《桃李梅》中三姐妹“閨戲”那段,林小米扮演玉梅,其他兩個女孩是玉桃和玉李,結果那兩個孩子上台打怵,半天訓練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