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間,宮道上的人影已愈行愈遠。
那道清瘦的身影掩在人群中,已不得見。
陶淞收回目光,略一思忖道:“禦前授官後,我會觀其品行才學,若是有賢之士,無需翰林三年觀政,我自會陳情禦前,將其遴選至大理寺內。”
“老師遠慮。”李績頷首道。
這廂對話盛昭寧自是不知。
殿試放榜時間很快,正常情況下第二日時便已排出名次,第三日所有進士齊聚太和殿前,等待唱榜。
唯一不同的是,殿試前十名人選不在榜單之內,而是統一被宣至大殿,由皇帝一一點名,欽定名次。
前三名會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果不其然,在第三日清晨時,所有新科進士便被宣召著儒袍齊聚殿外。
天色破曉,晨露消散。
盛昭寧便被宣入太和殿門前等候。
再次踏入太和殿的長階之上,她的心中莫名生出一種悵然。
科舉之路層層險阻,鎮北王府不敢同她沾染半分關係,唯恐京中察覺,一路走來,全憑她自己一步步行至這光華巍峨的太和殿前。
她算是讀書人嗎?也許算。
可那聖賢之書與治世之道卻並非她真心所讀,一個注定成為亂臣賊子的人,手中執卷,都恐汙了先聖之名。
然而墨卷所書,卻並非煌煌之言。
她真心所盼,無論將來是誰登上那帝位,朝野上下種種弊病,都能肅清。
這是她無恥將自己定義為“讀書人”所守的,最後清明。
“傳盛昭寧、王涿、卞和通、隆元化、於鴻至十人進殿麵聖!”
太和殿門前,宣旨太監站立階上,高聲傳道。
被點名的十人心知自己這是進了前十,無不激動雀躍,內心懷著期盼與忐忑,強行穩住神色,跟隨在太監身後,一同入殿。
盛昭寧低頭,眼觀鼻,鼻觀心,恪守宮規,不得直麵聖顏。
直到小太監站定,十人才齊齊停步,跪地行禮。
皇帝見座下十人,皆是年輕之輩,最年長者也不過三十多歲的年紀,是近幾年中最年輕的一批進士。
朝廷社稷需要後輩參與建設,魏帝一向嚴肅的麵孔在見到這些意氣風發的新科進士時,都不由柔和下來。
“平身吧。”
十人規規矩矩的站起,垂首站立。
金殿輝煌,皇帝坐於龍椅上,目光在眾人之間來回巡視一番,最終落在一人身上,麵色不辨喜怒。
“你就是盛昭寧?”皇帝開口問道。
喜歡折玉骨請大家收藏:折玉骨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