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子日日鳴冤,李縣丞獨守平河縣,村民自護沈家祖墳,不讓任何人不明真相的人攪亂沈家列祖列宗的安寧。
每個人都儘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護他。
而沈同書,遇見了同樣好的魏珩。
那被強權險些壓塌的脊梁,終於有人可以為他重新扶起。
魏珩命人封存好了所有的證據,隻待回京之後,呈於禦前。
待災情徹底穩定下來,眾人終於重新啟程,返回京都。
回京那日,北風呼嘯。
冀州所有百姓自發聚於城門前,沿途百裡,跪地相送。
嚴寒北風下,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儘頭。
沒有人比百姓更能分清掌權者的好壞,誰對他們好,誰便能獲得最崇高且真摯的恭敬。
人人懷揣著不舍,目送著太子殿下的車馬不斷行遠,直至再也消失不見。
一月後,京城。
太子車駕抵達京都時,魏帝親迎。
這一路回來的都極為順利。
災情平複後,各地流寇便也紛紛散去,不必再為了填飽肚子去過刀口舔血的生活。
此番隨行官員論功行賞,魏帝深深地看了一眼盛昭寧。
太子遇險之時,盛昭寧舍命相護一事早已傳遍京都。
魏帝欣慰之餘,更多的還是對她的感激。
太子不光是大魏的儲君,更是他的兒子。
兒子遇難,有人肯豁出命去跳河保護他,這讓魏帝怎能不對她心存謝意。
不過私心之處不可公然挑明,隻是在封賞的時候著重加厚。
魏珩將沈同書一案昭告天下,朝野驚駭。
皇帝盛怒,嚴令三司全力調查,不容有失。
陶淞身為大理寺卿,見此情形在早朝上順勢提出將盛昭寧調任至大理寺一事。
“陛下,翰林院修撰盛昭寧於沈同書一案中力查內情,還溯真相,對此案細節也知之甚詳,臣懇請陛下恩準,將盛昭寧調任大理寺,協查沈同書案。”
此言一出,眾人的目光齊齊落在盛昭寧身上。
狀元入翰林院後,一般要為期三年才可晉升。
雖知盛昭寧深受陛下與太子青睞,但她如今入朝尚還不足一年,這時說調任,是否有些言之過早了。
魏帝早就知道陶淞有心讓盛昭寧進他那裡,且以盛昭寧的所長之處,也的確更適合進大理寺。
何況魏帝本就有心厚賞,除金銀外,官位能升一番自是更好。
於是便順著陶淞的話道:“翰林院修撰盛昭寧,於法治一途頗有建樹,今又涉足沈同書一案,詳解內情,即日起,受封大理寺正一職,同時留任翰林院修撰。”
旨意一出,眾人又對盛昭寧究竟有多受聖意眷顧一事有了新的認知。
大理寺寺正為正六品之職,上還有大理寺丞,大理寺少卿。
再往上就是大理寺卿。
雖官職不大,但比之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已是升了半級。
更何況陛下還專門為他保留了翰林院一職,也就是說三年之後盛昭寧還可走翰林院晉升之路,前景堪稱一片光明。
喜歡折玉骨請大家收藏:折玉骨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