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謂圓滑至極。
皇帝正對此事感到心力交瘁之際,一邊是自己身為天子的顏麵,一邊是兒子的性命之憂,兩邊都是騎虎難下。
逢聽此言,正如久旱逢霖,當即便借坡下驢,順水推舟的應承下來。
如此,不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民心所向。
魏帝也不願意魏珩為了她真的出個什麼好歹。
早在他雨夜跪在寢殿外不肯離去時,魏帝的態度就已有所鬆動。
如今正好借著賀文柏的這番話給自己一個台階下,再後麵的事情,就看盛昭寧能否抓住這分生機罷。
一個“準”字,從太和殿的龍椅上傳來。
當日,各方勢力便陸續開始行動。
持反對聲音的無非是一些死守禮製的守舊老臣,以都察院禦史居多。
這些言官強起來,當真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若惹急了,一頭撞死在大殿上也不是不敢。
然而即便是整個都察院的聲音,投在朝野上下,也隻剩微弱的蚊鳴。
東宮的勢力自是不必多說,全力遊說各方。
而盛昭寧在大理寺時曾溯清舊案,洗冤無數,這些人包括沈同書在內,也自發的開始陳情上書,一封封遞到了大理寺。
除此之外,最令人驚訝的,還有女學中以賀穗為首的無數學子。
女子在這世道,處處受限。
縱使滿腹經綸,才學眼界皆不輸於男兒,卻也隻能隱藏鋒芒,困於後宅之中,無法施展。
恢複前朝女官製度的聲音早有流傳,卻苦於沒有契機。
此事一出,女學學子自是鉚足了勁,不僅僅是為盛昭寧掙一條生路,也是為苦學多年的自己搏一條前程。
整個京城的風雲浩浩蕩蕩鬨了十數日,每日都有人圍堵在大理寺門前長跪不起,朝野上下的聲音幾乎一邊倒的擁護盛昭寧。
皇帝終於妥協。
民心如此,民意如此。
即使是皇帝,也不可違背。
一道政令從內閣頒下。
滿國嘩然。
這將被記在大魏史冊的一天,是皇權終於肯為民心讓步。是明君敢於恢複舊製,重許女子入朝。
內閣、吏部、禮部開始著手完善科舉,隻不過並未完全如前朝一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