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2320年10月12號,上百萬台熱輻射設備全部被安裝完畢,君逸立馬安排衛星開始加大磁場釋放影響環流和熱量吸取。
而後他立刻指揮三十艘采集飛船對55f星球內部的火山灰和各種氣體開始進行抽取,至於抽取出來的熱量將會直接釋放到宇宙,分離出來的氣體等他先會儲存起來,留待他用。
隨著他的指令下達太空中呈現出一道壯麗的風景線,采集飛船圍繞著星球開始了它們艱巨的任務。它們伸出粗壯的管道,如同章魚的觸手一般,深深插入星球內部。
強大的抽取裝置啟動,發出低沉的轟鳴聲,仿佛是古老巨獸的咆哮。隨著抽取的進行,星球內部的熱量和濃密的煙塵被源源不斷地沿著管道抽離出來。
那煙塵像是從地獄湧出的惡魔,裹挾著高溫和毀滅的氣息,在管道中奔騰。
被抽離出來的熱量和煙塵在采集飛船內部經過一係列複雜而精密的設備處理。巨大的散熱裝置將熱量逐步引導向宇宙空間。
同時,采集飛船的分離係統開始對煙塵和各種氣體進行分離。不同的氣體被有條不紊地分類儲存,而煙塵則被壓縮成塊狀,等待進一步的處理。
在這顆星球的軌道之外,是一片更加壯觀的景象。十五萬顆衛星如同璀璨的繁星般環繞著星球,它們相互之間通過無形的磁場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而神秘的磁場網絡。
這些衛星釋放出強大的磁場,像是無形的大手,影響著星球周圍的環流。環流中的熱量像是被無形的繩索牽引,緩緩地朝著衛星和采集飛船彙聚而來。
這些熱量有的被衛星吸收一部分被當成能源儲備起來,還有一部分則是直接被它們釋放到宇宙之中。
而采集飛船就顯得粗暴得多了,它們直接把彙聚而來的熱量全部排除到宇宙當中,一點都不浪費。
全息投影中的君逸看著采集飛船、衛星、探測器等發來的各項數據,不由得長長地吐了一口氣:“根據數據來看,55f星球的熱量和煙塵等物質正在逐漸減少,總算是解決這個大麻煩了!”
“那麼戴森雲計劃這次也將正式開始……”說到這裡時候,他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期待,畢竟這可是他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宏偉計劃。
之後他回到數據海內開始最後完善戴森雲建造的方案。
戴森雲是一個與戴森球相關的概念但它與戴森球又有些不同。
戴森球是一種巨型人造結構,用來包裹恒星從而高效獲取恒星能量。
而戴森雲則是一種相對更鬆散、分布式的形式,由大量獨立的能量收集裝置組成。
比如衛星、太空站等組成,它們圍繞恒星分布在不同或者相同軌道上,協同運作來收集恒星的能量,就像是一片“雲”狀的能量收集群體。
戴森雲相比戴森球更容易逐步建設,可以不斷發射新的能量收集裝置加入到這個“雲”體係中,逐步提升能量收集能力。
這些收集裝置分布在圍繞恒星的多種不同軌道上,以實現更全麵、高效的能量捕獲。
戴森雲的設計形狀豐富多樣。君逸打算把戴森雲設計成類似蜂巢的布局,在“蜂巢”的中央是空間站,在空間站的周圍是衛星,衛星和空間站會組成大大小小的“蜂巢”,分布在離恒星相同或者不相同的距離軌道上。
確保各個收集單元都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光照和能量收集條件。這些衛星和空間站也可以呈現不規則的集群狀,根據不同功能和需求形成錯落有致的布局,就像星座在太空中的分布一樣。
在能源收集材料方麵,君逸使用的是高效的納米太陽能光伏材料,其光電轉換效率非常高,能夠將恒星輻射的光能有效地轉化為電能。
而且它不止能高效的轉換光電,這種材料可以根據不同的光譜特性進行轉換,以適應恒星不同波段的輻射。
由於要在太空環境中承受各種力的作用,如引力、輻射壓力等,君逸采用的材料是耀金材料。
它具有較高的強度的重量比,能夠為戴森雲的各個單元提供穩定的結構支撐。
此外,它還是一種智能材料具有一定的自我修複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應對太空環境中的微小流星體撞擊等損傷。
接著就是製造能量收集單元、能量轉換單元、能量傳輸單元等,這些製造成一個個功能模塊。這些模塊全部是標準化的,以便於大規模生產和後續的擴展與替換。
能量儲存方式君逸使用的是超導儲能,利用超導材料的零電阻特性,可以實現高效的能量存儲和快速釋放。
在戴森雲的超導儲能係統中,通過將電能轉化為磁場能存儲在超導線圈中。當需要能量時,磁場能又可以迅速轉化為電能,超導儲能的優點是響應速度極快,幾乎沒有能量損耗。
最後一步則是能量傳輸,這方麵君逸選擇了激光傳輸技術。激光傳輸作為一種先進的無線能量傳輸方式,具備著高度的方向性和高能量密度等優勢。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更為精確和高效的能量傳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