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魏蜀吳三國時代就很簡單了。
曹魏政權的魏:一方麵是因為曹操定居的鄴城是漢朝的魏郡之所,
另一方麵則與讖語有關,“代漢者當塗高。”
古代巍然高聳的樓觀,因為巍峨也叫魏闕。
“當塗高”就是當著大路高的建築物。
所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意為取代漢朝的會是魏,曹操封魏公可能與此有關。
吳國就簡單了,大魏吳王孫十萬,孫權所處的江東之地,是先秦時期的吳國,就是吳地所以是吳。
蜀漢就不必說了,人家國號仍舊是漢,蜀是後人為了與兩漢政權做區分而加上的。
三國歸晉,司馬家一板一眼地將四十年前曹魏代漢的橋段又上演了一遍,漢魏故事變成了魏晉禪讓。
漢封曹操為魏公,魏封司馬昭為晉公。
司馬家為啥國號叫晉呢?
因為其封地是先秦時期晉國的範圍大概在今天的山西地區,今天山西的簡稱也還是晉。
陝西叫三秦大地,山西則叫三晉大地、表裡山河,因為晉國後來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戰國時代也由此開啟。
曆史的冷幽默就在這裡:晉國被三分成為了韓、趙、魏,裡麵有個魏國。
後來司馬家建立晉朝則是反向三分歸一統三國魏、蜀、吳,裡麵也有一個魏。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時間來到了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國名實在是太多了,但這期間並沒有形成統一的中央王朝,且名字重複度太高。
“五涼四燕三秦兩趙,一胡夏一成漢”
除了帶有地域性質的國號,其他都是沿襲前麵我們說過的,比如夏秦漢等。
南朝宋齊梁陳也普遍是因為封地而成為了國名。
不過最後的陳看起來是個特例。在字麵上來看,陳朝國號,陳皇帝也姓陳,皇姓與國號一樣的,這在中國曆史上獨一份。
但陳霸先陳後主的陳朝也是來源於封地,即陳留郡,陳霸先被封為陳公,後來才成為了國號。
北朝。
北魏原本人家是拓跋家的代國,按理說國號代最為合適,但人家雖然是鮮卑一族,卻有恢複漢魏的理想,故而立國號為魏。
那後來北方承襲北魏的北齊和北周呢?
北齊是因為高歡自認是渤海高氏,渤海是先秦時期的齊國之地,本身自己也在東邊,故而國號為齊。
北周的宇文家也是鮮卑族,你北魏拓跋家想繼承漢魏這算什麼?
我直接追根溯源,上承三代。
“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直接定國號“周”。都城長安,在西邊,地理位置上看確實也合適。
隋朝的隋其實應該寫作隨,隋文帝楊堅父親在北周時代獲封隨國公,就是今天的湖北隨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