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踏踏實實去海軍待著。”
霍去病算是知道了什麼叫皇帝不喜歡忠臣。
“你個大昏君!”
“忠言逆耳利於行!”
“你連勸諫……”
衛青已經捂住了霍去病的嘴,彆罵了,陛下拳頭都握緊了。
群臣:打他,打他啊!
“哼,朕不和你個小屁孩計較。”劉徹扭過頭去,冷哼一聲,握緊的雙拳又鬆開了。
群臣:未免太過偏愛了,嗚嗚嗚。
【第二種是民間的祭屍法,通過舉行類似‘十日灸殺’的巫術儀式來達到祛魃目的,所針對的是類似‘女醜之屍’的對象。
要注意這裡的屍,不是屍體,而是神主,可以理解成被神上身的對象。
《康熙字典》:女醜之屍,神象也,古者祭祀皆有屍以依神。】
【這種“屍”後麵逐漸被木雕、泥塑或者紙糊的神像替代,如近代的某些偏遠農村還保留著的曬旱魃習俗。
在大旱之時,人們用紙糊一女人像,懸掛於高杆上,任太陽暴曬以祈雨。】
【但是到了後麵,人們對旱魃的情感就由敬畏慢慢變成厭憎,旱神也變成了旱鬼。
祛魃方式也不再那麼講道理,而是選擇直接溺斃或者關門放虎。
《後漢書.禮儀誌》:耕父、女魃皆旱鬼,惡水,故囚溺於水中。】
【在河南南陽漢畫館,就有許多虎吃鬼魃或者吃女魃的畫像石。
即使是在今天,河南一些農村裡還有這種習俗,當久旱不雨時,就傳聞出現了‘旱鱉’或‘旱骨樁’,想要下雨,人們就要執杖舉刀,趕殺旱鬼。】
【當然,旱鬼哪有那麼容易遇到,所以倒黴的往往是新下葬的屍體。
至於為什麼一般選新下葬的?
彆人下葬都不鬨旱,就你下次鬨旱,那不把你的墳扒誰的墳?
《明史》:旱,即伐初葬者塚墓,殘其肢體。】
大明,洪武年間。
“咱不是在大明律明令禁止這種行為了嗎?”老朱怒氣衝衝的對著官員喝問。
“是不是你們沒有嚴格執行!”
官員也是有苦難言,陛下您也是苦出生,還放過牛、當過乞丐……
這是我們嚴不嚴格執行的問題?
馬皇後剛想勸,就見朱元璋打了個眼神。
馬皇後瞬間明了,嗨,又想找個理由嚇唬一下官員。
【而且人們漸漸發現,開棺不腐的屍體往往都是乾的,那怎麼人家都爛了,就你不爛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