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隻告訴你,他看見兩條魚躍出水麵,連忙脫下衣服包裹著,光著身子往家跑。
但他忘了告訴你,岸上有奴仆家丁數十人,這個拿著貂衣、那個抱著暖爐,還有人在岸邊熱著薑湯。
元朝。
郭守正準備將24位古人孝道故事編撰成書。
“二十五孝!”
古人的事隻是口口相傳,真假不得而知,但這天幕可是人人都能看見,做不得假。
並題文:“有童子,姓李,名士博,年十歲。其父早亡,家貧甚,母有疾而癡,又有二幼姊,生計艱難。
士博入鄉學,學中有膳以濟貧生。一日,師見士博拾同窗棄骨而食,怪之。乃潛察焉,乃知士博每以午膳奉母,己則食同窗殘羹剩骨。
午時,士博常蹲於校門,母立於外。其孝行純篤,聞者皆動容。師感其德,傳其事於鄉裡。眾人讚曰:‘此子雖幼,然孝心如斯,真乃人中之傑,鄉之典範也。’
夫士博,處困境而不屈,懷孝義而不餒。以十歲之齡,行大孝之舉,誠可嘉也。願其德馨遠播,勵後人以孝悌,揚中華之美德。”
大明,應天府。
“免費的午飯?”
老朱感歎道:“後世當真富裕啊。”
洪武二年,老朱下令在全國廣泛興建學校:令郡縣皆立學校,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複先王之舊。
各府、州、縣都紛紛行動起來。政策當然是一刀切,府級學校,學生定額為四十人,州級三十人,縣級二十人。
雖然老朱秉性吝嗇,但在教育上,朱元璋還是挺大方的。
府、州、縣各級學生,都可以享受國家補帖,每人給米六鬥,額外還有魚肉供應。京師的太學學生待遇更好,國家包發校服,包供食宿。
結了婚的,還可以帶家眷入學,家眷們的生活供應,由馬皇後親自負責。
學生們離家日久,老朱還給他們發新衣服一套,路費鈔五錠,讓他們回家看望父母,過春節、元宵,還有過節補助金。
但這是優中選優的學生,並不是說你是個適齡兒童就可以進去讀。
就這,老朱雖然從未克扣資金,但每每想到都心痛啊。
無怪乎老朱感歎,後世十四萬萬人,還有九年義務教育,還有免費的餐食。
乾過教育才知道,教育是很花錢。
“後世還真是有魄力。”
老朱在思考,後世到底是怎麼說服或者強迫文人階層同意此項的,還能不從中作梗。
縣學、社學已經是老朱把刀架脖子上通過的律令,就這……還得保證他們弟子優先入學、錄用老師得參考他們意見。
文人不一定能成事,但壞你事,那是手拿把掐。
“唉……”老朱一聲暗歎,即便大明有數不儘的金銀、吃不完的糧食,能實行義務教育嗎?
念及此處,老朱微不可察的搖搖頭。
門都沒有,除非把文人都殺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