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為什麼總是輸#】
【《晏子春秋》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齊景公對晏子寄予厚望,任命他為東阿的地方長官,希望他能治理一方、澤及百姓。
接到任命的晏子躊躇滿誌地上任,迅速推出一係列仁政。
一:杜絕後門交易。
二:獎勵勤儉孝悌。
三:嚴懲偷盜奸惡。
為百姓謀求公平與公正,讓池塘中的魚流入百姓餐桌,減輕賦稅,不出三年百姓生活迅速好轉。】
北宋,淳化四年。
永康郡,青城縣外的村落裡,有一老者感歎道:“這是個好官。”
“是哪朝哪代的啊?若是俺們的地方官也像這樣就好了。”
有記性好的小夥解釋道:“這齊好像是春秋戰國的吧,天幕說秦始皇一統六國,好像就有個秦國。”
百姓的價值觀總是很樸素,一個人做得好,百姓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若是生在齊國晏子治下,那該有多好……”
小夥掰著指頭算起來,算到最後手腳並用,無奈說了句:“那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您祖宗的祖宗的祖宗時候的事,彆想了。”
老者反問道:“為何很久之前的官員能做到的事,現在的官員不行?”
小夥一臉苦澀,我也不知道。
為什麼官爺們明明不缺白米、肥肉,卻還要搶走自己手裡難以下咽的麥飯?
自先秦時,蜀中便是戰亂避禍之所在。
大唐內亂,天子九遷,便有兩次是逃到蜀中。
在帶來大量人口、典藏書籍、中原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極為落後的生產關係。
尤其此地天然適合割據,天高皇帝遠,土地兼並之勢比中原有過之而無不及。
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為佃客,使之為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
旁戶素役屬豪民,皆相承數世。
旁戶便是佃戶,但卻是蜀中加強版佃戶。
世代為奴隸,生子女亦為奴隸。
唐末亂世,孟氏割據蜀地,宋滅孟蜀後,大肆劫掠。
並將後蜀府庫裡存放的金、銀、珠寶、銅幣之類的“重貨”和絹帛布匹等“輕貨”運往汴梁,號稱“日進綱”。
在此期間大肆征調民夫,水陸共進,整整運了十多年。
百姓“協稼不足以給”,隻得靠兼營紡織、采茶等副業維持生活。
但宋又設“博買務”,壟斷布帛貿易,禁止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而豪強大地主則趁機“釋賤販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