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陵在古代專指皇帝的墳。
陵字的本就是大土山,也就是今天說的丘陵的陵。
皇帝的墳得比塚大,像一座山,明孝陵、清東陵、昭陵、乾陵、鞏義宋陵、中山陵等等都是陵。
而要搞清楚各代陵墓的不同,可以用流傳民間的探墓口訣來反推。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山一重關。
關門若有八重險,定有王侯埋此間。
唐半山,宋灣灣,漢墓出在山尖尖。
商周出在河兩邊,春秋戰國埋山頂。
秦漢大墓埋山嶺,東漢南朝選山腰,隋唐宋屍坡下挺。
唐墓甜,宋墓澀,明清石灰紮嘴巴。
商周古墓腥味重,秦漢朱砂味太衝。
春秋戰國不用聞,帶土就有青膏痕。
山隨水曲抱灣灣,有穴分明在此間。
飛蛾就在墓上麵,雪花飄過立成鹽。
雷電交加定有墓,朽木附近你彆找,有墓就在山嶺間。
春秋戰國是紅土,西漢回填用黃土。
東漢不用黃沙泥,唐宋墓坑多黑土。
商周古墓上麵大,春秋戰國下麵大。
以後朝代變化大,宋方唐園漢匍多。】
彈幕區:
『口訣我記住了,怎麼挖?』
『你得先找到陵墓。』
『找到了,然後呢?』
『你找的哪兒?』
『秦始皇陵啊,不就在那兒嘛,還用找?』
『恭喜你,一鋤頭下去是有期徒刑,挖一個小坑是無期徒刑,要是打個洞進去,那就可以嘗嘗孟婆湯的味道了。』
『摸金校尉,出列!』
『曹魏出征,寸草不生!』
“屮!”
“嚇死朕了,朕還以為真要挖!”
始皇此刻已經能夠接受考古,但萬萬不能接受盜墓。
考古好歹是官方行為,隔了幾千年,想管也管不到。
官方至少還知道保護,若是盜墓者進去,興許自己的屍骨會被賣到蠻夷之地。
始皇其實連考古都不能接受,但和某些屍骨泡在水裡的一比。
考就考吧,無所謂了。
“都記下來沒有?”
許都,某個特殊營帳內。
為數不多的幾個識字之人,正在奮筆疾書。
挑選摸金校尉,重要一點便是膽大。
識字不識字的不重要,識字者自然有,且擔任重要官職。
一般不負責體力活,負責找穴,待兵士入墓之後,再下墓,分辨貴重物品。
“都看著孤乾嘛?”
曹操實在受不了眾人的眼神,怒喝道!
孤不是盜墓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
憑什麼提到盜墓,就有孤?
【這些口訣裡都蘊含了各個時期墓葬的形製特點與建築工藝,但準確度和可信度就不得而知了。
唐半山、宋灣灣,東周埋山頂,秦漢埋山嶺,指的就是各時期不同的下葬位置。
秦漢以前都喜歡埋在山頂,覺得這個地方居中又是個最高點,肯定最好。
但後來風水學上把這種山頂叫做“騎龍葬”,如果沒弄好後代容易絕後。
所以後來墓葬位置就慢慢下移。
到了秦漢時期,就在山嶺位置選址,也就是所謂的秦埋嶺漢埋坡。
到了唐代,更進一步,直接選在山坡下的位置,四麵環抱藏風聚氣,一直延續到明清。
不同時期在不同位置,這算是一門線索,所以口訣後麵說:山隨水曲抱灣灣,有穴分明在此間。
飛蛾就在木上麵,雪花飄過立成鹽,指的是地下有木的地方,戶外的小飛蛾喜歡在這種地方產卵聚集。
地下有木,就有空間,對落在地麵上的雪會產生影響,落在上麵的雪會凝結變硬。
雷電交加必有墓,可能是因為陪葬品裡有金屬器、青銅器,會引雷。
洛陽金村當地人說每到雷電交加之時,地下金鼓,齊鳴共振。
這些口訣的真實性無法考證,隻做傳聞談資,土夫子們對中華文化的破壞是巨大的,希望大家樹立保護文物的意識。】
彈幕區:
『放心,我很有意識。』
『比如:?』
『我已經做好所有準備,隻差人手,缺挖機師傅。』
『你這就叫有意識?』
『挖機盜墓,果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