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就是躺著死、趴著死、蜷著死。
除此之外還有二次葬,先在彆處等身體腐爛之後留下骨頭,再二次埋入地下。
這種方式,如今在廣西地區還有遺留。
此外,還有裝殮未成年兒童的甕棺。
上麵有孔,目的可能是寄希望於靈魂的飛升。
而如今發現的墓葬裡死者的頭大多朝著西方或者西北,可能與信仰有關,向著太陽落下的地方逝去。
而到了夏商周秦漢,就可以正式劃分古代墓葬。
墓葬本質上就是挖坑,那怎麼在平地上挖坑呢?
最簡單的方式是往下挖,如打井一般。
豎著挖的穴叫:豎穴土坑墓。
大的墓葬比較深,越往深處麵積越小。
於是為了便於下挖,在四周有回字形的階梯,像個方形的漏鬥,最下麵的位置用來放棺槨。
人躺的木頭盒子叫棺材,但古代高規格的墓葬不光有木棺,還得有木槨,合稱棺槨。
棺即關,把屍體關起封閉在裡麵。
在高等級的墓葬中,棺材外部還有一個包裹棺的木結構,即槨。
說文解字:槨者,以木圍之周於觀,如城之有郭也。
城的外圈是郭,棺的外圈就是槨。
棺相當於內城,槨相當於外城,各種陪葬器都可以安置在槨室裡。
湖南博物館裡有一個棺槨,去看一下就可以很直觀的感受槨的巨大。
而槨室葬的最高等級,叫黃腸題湊。
名字很晦澀,但分開來看就很好理解。
黃腸:黃心柏木的芯。
題:頭,木頭的頭,即年輪的切麵。
湊:木頭向內排列。
翻譯過來就是,用一根根木頭芯,把露出的年輪部分當成木頭的頭,一個個的湊在一起排列。
類似拚樂高,打造出一座木頭房子。
牆壁都是一根根木頭塞成的牆體,從外部看都是這個年輪的切麵。
不論是先秦的秦公一號大幕,還是漢代廣陵王墓都采用了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從周朝一直盛行到漢代。
這種形製很高級,但太費木頭了。
比如北京大葆台一號墓,用了一萬五千八百八十根柏木。
而黃腸題湊隻用芯,先秦又盛行厚葬之風,哪來的那麼多合適的木頭給封建貴族消耗呢?
所以後來,這玩意兒跟金絲楠木一樣。
越往後就越稀有了,到東漢幾乎就沒有能搞這一套的了。】
“秦公一號?”
“又把朕的祖先挖了?”
始皇對今日的視頻,不甚滿意。
朕要造槍術、造船術、飛天術、增產術。
朕對墓葬毫無興趣,往前的不能挖、往後的挖不到。
“走,去看看墨家巨子。”
議事完畢,農家隻留了幾個人在場,負責遇到農事,好提意見。
其他弟子都去研究如何增產,如何打造耕種器具。
儒家除了叔孫通和淳於越,也都不在。
都去根據後世拚音、字體,造新字。
墨家不必多說,一個人都沒剩。
法家,就李斯一人。
被儒家二人夾在中間,一動不動。
有這時間,不如去看看墨家研製火器。
興許,朕還能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