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複漢家天下的天子,怎麼能用人殉呢?】
“咱改還不成嗎?”
朱元璋喃喃自語道。
“標兒……”
老朱本想吩咐朱標去做,一眼望去,除了老二老三,老大老四不在。
愣了愣才突然想起,兄弟二人試製火器去了,今日沒來。
“老二,去叫你大哥和老四回來。”
“幫又幫不上忙,該不會是躲著咱吧?”
匠作間。
“老四,這樣能成?”
“肯定能成。”
朱棣放下手中的工具,抓起一把小珠子,解釋道:“底火,擊發,射出去。”
“做不到後世的圓形子彈,但加大威力,很簡單。”
“凡事都是一步一步來。”
朱棣僅僅隻是在原本的火銃上,進行改進。
射的多,射的遠,殺傷半徑大。
【人殉製度的緩慢消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華夏第一輪武德爆棚的戰國時代,列國打仗的人都不夠用,怎麼還能活埋呢?
當然,白起除外。
白起表示:一舉兩得,也不是不行。
當然,白起坑殺降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秦養不起,糧食不夠。
但這不是今日視頻主題,接著講墓葬。
人殉漸漸被人俑所取代。
人俑即人造的偶像,類似人偶手辦。
並且陪葬的物品也開始弱化。
我想陪葬一套編鐘,並且我還想把糧倉、水井、牲畜等都帶到地下去繼續享用。
但這些東西不好往墓裡搬,怎麼辦?
於是專供於陪葬的陶木製生活器物誕生了,也就是明器。
可以理解為古人的模型玩具,小豬、小狗、家具、廁所等,拿泥巴捏一捏燒製好了,與墓主人一起長眠於地下。
漢代出土了很多,幾乎每個博物館裡都能看到,包括後來唐代的唐三彩也是明器。
延續到過去燒的紙車、紙馬,如今殯儀館裡賣的紙彆墅、紙跑車源頭都在這。
一部分陪葬品已經從生前實用器開始轉向明器了。
活人殉葬也開始簡化,有了陶俑和木俑,捏個泥人,刻個木頭人,最有名的就是秦兵馬俑。
漢代也有很多陪葬的木俑陶俑。
按理說這種用手辦代替真人殉葬已經是很文明的進步。
可孟子依然借孔子之口說出了那句名言: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最開始做手辦陪葬的這些人,自己沒有後代嗎?
這句話目前有很多種解釋。
最主流的觀點還是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是真人還是陶俑陪葬,本質上隻要你還存在殉葬的思想,你有這個思想它就是惡。
其實不論是神秘的秦始皇陵,還是漢代的各種貴族墓葬,都可以看作是商王朝之後厚葬之風的第二次興盛。
厚葬之風的盛行,側麵撐起了今天各個博物館的門麵。
長沙馬王堆,河北滿城漢墓、江西海昏侯、徐州獅子山、揚州廣陵王……
但輝煌往往是和遺憾並存的,我們都聽說過漢墓十室九空這句話。
能留到今天的都可以稱得上是奇跡中的奇跡了。
兩千多年的曆史是下葬和盜掘並存的曆史,我們腳下的土地之下儘是瘡痍。
所以,有時候我就在想像海昏侯或者是武王敦這種驚世傳奇,在未來有生之年還能誕生幾個呢?】
彈幕區:
『商沒有大規模人殉。』
『?』
『推薦看xxx小說。』
『hat?fuck!』
『你不拿史料,起碼也拿文獻吧,小說?』
〖你乾脆拿封神演義算了。〗
“夫子……”
孔子看著宰我的疑惑神情,颯然一笑道:“吾知,但吾不言。”
“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