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到了殿內,朕肯定會給你麵子的。”
“你要是不開心,私底下也彆叫阿耶了,直呼其名,喊朕李淵也成。”
“吸~”
“呼~”
“吸~”
“呼~”
“阿耶,何必如此呢?”
唐皇憋出一個笑臉。
“阿耶教訓兒子,理所應當。”
【唐朝之後又是五代亂世,國家分裂,活人都生靈塗炭,墓葬更是草率。
總體形製還是仿照漢唐,如北宋的鞏義八陵。
宋代對風水相當癡迷,嚴格遵行五音姓利的理論。
按照姓氏對應宮、商、角、徵、羽,然後再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地理上根據方位選擇墓址。
大宋的官家姓趙,五音裡屬於角。
選址要東南高西北低,這跟傳統的北高南低完全相反。
北宋的陵墓在鞏義,南宋則在紹興。
對南宋的君臣而言,南方隻是臨安。
即使死在這,也早晚要將陵墓遷回北方老家。
可等來的卻是蒙古的鐵蹄,然後妖僧楊璉真盜掘毀壞南宋六陵,掠奪陪葬品,並把宋理宗的頭蓋骨做成法器。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之後才下令重新修繕,並把宋理宗的頭骨入土為安。
曆朝曆代都有墓葬被盜,可曾聽說過元朝帝陵被盜?
蒙古人實行密葬,人死了找個地兒埋了之後,地麵也看不出來。
東西更簡單,把樹鏤空就是個棺材,最多拿黃金箍一下。
然後萬馬踏平,魂歸塵土。
元朝皇帝並沒有按風水學來下葬,這也是到現在一座元代帝陵也沒有發現的原因。
在曆史上,元代的帝陵可以直接跳過。
經曆了秦漢的覆鬥封土,唐的以山為陵,時間來到了明清。
這是封建中央集權的頂峰,同樣也是陵墓製度的成熟期。
明陵一共有十八座。
除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墓,還有南京的明孝陵,這是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墓。
明皇陵,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埋葬著朱元璋的父母兄嫂。
明祖陵,在江蘇盱眙,埋著朱元璋的爺爺還有太爺爺的衣冠塚。
明顯陵,嘉靖皇帝給他爹扣上皇帝帽子,王陵改稱帝陵。
明景帝陵墓,朱祁鈺的墓,位於北京海澱。
明朝帝陵的顯著特點是依照風水理論,在選址上選擇北高南低的山環水抱之地。
地麵陵園也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沿中軸線排列。
明清區彆於此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寶城寶頂的陵墓形式。
在地宮之上起墳,用黃土夯實成為一個圓形的土包,這叫做寶頂。
然後周圍一圈用城牆給圍起來,叫做寶城。
整體感覺像是一碗大米飯。
明清普遍采用這種形製,隻不過明朝的寶鼎一般是圓形,而清朝的則是一個長圓形、橢圓形。
清朝一共是十二座陵墓。
分為入關前的關外三陵,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墳清祖陵,努爾哈赤的清福陵,皇太極的清昭陵。
福陵、昭陵都在沈陽。
而關內九陵又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都在河北。
看了這麼多無所不用其極的埋葬方法,大家有沒有想過中國人到底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說:舍生而取義者也。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近現代,更有秋瑾、譚嗣同等無數仁人誌士舍身而忘死,
更有無數先烈,既是白求恩,也是張思德。
人終究是要死的,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如果把這個問題想透了,人生就通達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大難之後並不是說你沒有坎坷了,是所有的坎坷皆不能沒過你的眼了。
人生過的不是長度,而是密度。】
評論區:
〖元朝沒被盜,不是因為不到一百年,時間短嗎?〗
〖時間短,但元朝皇帝可不少。〗
〖學會了,有沒有兄弟夥一起?〗
〖小心機關。〗
〖我覺得我現在強的可怕,什麼機關我都不怕!〗
〖公安機關也不怕?〗
〖我們是去山西,還是陝西,兄弟們誰帶路?〗
〖我看刑,特彆合逝。〗
〖我有族譜,挖自己家祖宗應該不犯法吧?〗
〖挖你爹和爺爺的,大概率不犯法,再往上就犯法了。〗
〖如果你年齡夠小,恰巧你曾祖長壽,你挖也不犯法。〗
〖什麼意思?〗
〖意思是他曾祖如果才埋了一二十年,想挖就挖唄,不算盜墓。〗
“甚是無趣。”
始皇評價一句,又帶著眾人前行,剛出宮門。
“砰!”
似有天雷而降。
“墨家成了?”
“墨家成了!”
始皇麵露喜色,卻突兀的站不住身子。
“嘣!”
似地動山搖,內侍扶著始皇。
“墨家在乾什麼?”
“威力如此之大?”
始皇就要狂奔而行,卻被李斯攔住。
“陛下,危險。”
“臣等先去。”
城外。
巨子滿臉泥土,癱坐在地上。
“威力如此之大嗎?”
看著三丈外的大坑,巨子猛的站起身來。
“哈哈,成功了!”
“走,去向陛下報喜。”
“再請求陛下找段城牆實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