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原來是這樣做的啊?”
“可以長期保存?”
臘肉的製作,在如今看來是司空見慣,似乎是人人都應該知道的常識。
但在古代,並不是。
臘肉最早可見於《周禮》,在甲骨文中也偶有發現。
據學者考證:當時的臘肉製作方法與如今是不太一樣的。
另有一說法:抹上鹽可以防腐是偶然之間發現,先民將其放在太陽下暴曬,靠老天爺作美,製成臘肉。
而後在慢慢的發展中,才變成煙熏火燎。
看起來,兩者之間,似乎隻有一層窗戶紙,一捅即破。
但曆史上,往往是這層窗戶紙,困擾古人百年乃至千年。
即便是同如今的臘肉製作方法出現之後,也並沒有大規模普及。
現在,古人們都知道如何製作臘肉,可以試試,平時省一點,留著過年吃。
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煙熏火燎需要柴,這個還可以想想辦法克服。
而鹽……這就不是想想辦法就能克服的事。
“真希望天幕能講講如何製鹽。”
“講了又有何用,鹽田是國家的,你敢私自造鹽?”
“起碼會便宜一點吧……”
“皇帝和官府會有那麼好心?”
【而《魏晉世語》裡說:程昱因為這件事導致當不上三公,更是無稽之談。
三公的位置是:一個蘿卜一個坑。
曹丕登基之後,曆任三公有:賈詡、鐘繇、華歆、王朗。
賈詡,對於曹丕有定策之功。
鐘繇、華歆是大世族,有威望。
而王朗,很多人對王朗的印象,是在《三國演義》裡被諸葛亮罵死。
演義裡為:諸葛亮怒罵王司徒。
但事實上,王朗因為助曹丕稱帝有功,先任司空,而後轉任司徒。
時間線上,王朗在擔任司徒之時,是沒有領兵和諸葛亮作戰的。
或許兩人甚至都未曾見過麵,屬於演義加工。
程昱憑什麼能夠替換掉這四個人,擔任三公?
曹丕稱帝後,程昱為衛尉,屬九卿之一。
並且根據記載:曹丕是想過讓程昱擔任三公的,但曹丕稱帝沒多久,曹丕稱帝的同一年,程昱就死了。
死後,曹丕追贈程昱車騎將軍,該職位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而且在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夏五月,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
這是曹魏第一次陪祀太廟,有且僅有三人,程昱就在其中。
假如按照《魏晉世語》的說法:程昱因為將老鄉做成肉乾,搞得天下皆知,惹的天怒人怨,所以不能擔任三公。
按照這種說法,倒推整個邏輯,就會發現邏輯不通。
如果是因為做肉乾,程昱連三公都不能擔任,憑什麼又能夠第一批陪祀曹操太廟?
總不能是因為他死的早,其他人死的晚,找不到人可以陪祀,隻能把他放進去吧?
陪祀曆來都是寧缺毋濫!】
彈幕區:
『我沒搞明白博主的邏輯。』
『感覺有些牽強。』
『博主的意思是:程昱可能吃人,但營銷號說的把老鄉做成肉乾,當成軍糧給曹操送去是假的。』
『這段我聽懂了,我的意思是後麵,他當不上三公,但又陪祀太廟,所以倒推沒吃人,這個邏輯有點不懂。』
『對,太牽強了。』
『我說一套我的邏輯:曹操盜墓,既然盜墓都能稱帝建廟,陪祀個吃人的也沒什麼大不了。』
『乖乖,純唯心加強詞奪理。』
“扯半天,你就直接說我不吃人肉,不就完了。”
“講來講去,腦子都給我繞暈了。”
程昱真的很無語:“要證明不是很簡單嗎?”
曹操:“???”
“後人親自去殺人,試試將人做成肉乾有多困難,不就行了嗎?”
曹操:“說的有道理,但以後彆說了。”
我何德何能能擁有你和賈詡?
【第三個謠言:呂蒙殺關羽。】
“我記著天幕是不是放過這個?”
“放過,還說呂蒙老家給他立雕像,被後人推倒了。”
【某電視劇:呂蒙是一個重度神經病,不聽孫權的命令,擅自殺關羽,最後被孫權毒死。
但事實上即便是《三國演義》裡都沒有這些神經病橋段。
這一戰呂蒙壓根就沒有見到過關羽。
當然,呂蒙白衣渡江是真的,這也是很多人抨擊他的點。
但今天討論的是呂蒙殺關羽,此處不做展開。
呂蒙攻下南郡,在江陵采取攻心之計,對待城中將士的家眷都十分好,秋毫無犯。
而後孫權抵達江陵,又派陸遜攻占夷陵、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
正在回軍江陵的關羽,聽到這個消息,隻能往西走麥城突圍,西逃璋鄉。
而追擊關羽的是朱然、潘璋,抓住關羽的是潘璋的部下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