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他們祖宗在現在是在哪裡?”
張飛舉起長矛,怒喝道:“俺要把他們殺乾淨!”
唐朝,僖宗年間。
“這怎麼那麼像步打?”
唐僖宗向身邊太監問道:“怎麼改名叫高爾夫了?”
步打,又稱步擊,從馬球進化而來。
除了不騎馬之外,跟馬球運動大體相似。
專家考證,有些類似於今天的曲棍球。
《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魏征奉詔詔創造了一種名為“打球樂”的舞曲。
起舞時:“舞衣四色,窄袖羅襦,銀帶簇花,折上巾,順風腳,執球杖。”
後來此舞曲又被唐玄宗李隆基改為“羯鼓曲”。
該舞曲的曲調在宋朝時期仍然有記載。
大約在公元8世紀左右,步打球傳到了日本。
日本奈良東大寺佛殿西北的正倉院北倉中,有繡有步打球形象的兩條花氈。
長2.36米,寬1.24米,中央各織著一兒童,周圍織著花朵,一兒童左手持彎曲球杖作接球狀。
“阿父,您覺得是怎麼一回事?”
唐僖宗口中的阿父,名叫田令孜。
“興許是沒落了,被蠻夷學去,而後重新進入華夏,被後人誤以為是蠻夷之物。”
田令孜是個壞人,但並不代表他傻。
恰恰相反,很多壞人反而很聰明。
“這可真是可惜了,這清朝也是夠廢物的,居然連蠻夷都打不過。”
唐僖宗吐槽清朝的時候,渾然忘了如今的大唐是什麼模樣。
“阿父,川中地區節度使的位置隻有三個,但人選卻有四個,我該讓誰當,又不讓誰當?”
唐僖宗清楚的知道,讓誰當不讓誰當,其實都不重要。
人選有四人,都是神策軍將領:陳敬瑄、楊師立、牛勖和羅元杲。
而神策軍是田令孜的,這四個人自然也是他的心腹。
位置隻有三個,且其中西川最為富饒,山南西道和東川比不上。
這本是一場田令孜心腹的利益分配,但卻要朕來做。
為何?
因為朕是個昏君,無論朕用如何奇葩的手段分配,都不會覺得有人奇怪。
阿父親自分配,給誰不給誰,都會影響心腹對他的忠誠。
真是何其諷刺,朕空有皇帝之名,卻事事依靠宦官,看他臉色行事。
“聖人,不如擊球賭勝負?”
“先進球者可去西川做節度使。”
唐僖宗配合的傻笑道:“阿父所言有理,打球最為公平。”
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擊球賭三川”,就在二人的三言兩語之中開始了。
北宋,汴梁。
“這不是叫捶丸嗎?”
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曆經宋元,一直到明朝末期,這項類似現代高爾夫的運動不僅興盛於貴族,連民間兒童都非常喜愛。
前人能想明白的,張小郎君自然也能夠想通關鍵。
落後於蠻夷,以至於華夏之物成了蠻夷的。
華夏不該是這個樣子,大宋不該是這個樣子。
張小郎君沉思道:該如何改變?如何讓大宋之人有地種、有飯吃?
均貧富?
念及此處,小郎君失神的笑了笑,這事辦不到。
那該怎麼辦呢?
世界如此之大,隻要地足夠多,肯定足夠大宋百姓果腹。
可如何讓大宋上下一心打出去呢?
如今的朝堂,連是否收複燕雲十六州都還在爭論。
張小郎君輕叩桌案,悟道了。
那就塑造一個共同的敵人,讓百姓知道自己過得不好是因為蠻夷占據了屬於我們的土地。
用民意倒逼朝廷!
去收回本就該屬於大宋的土地!
張小郎君請店小二取來紙筆,在上麵書寫著自己的想法:
蠻夷搶奪了本來屬於我們的土地,以至於百姓食不果腹!
我們給的歲幣,20萬兩白銀和20萬匹絹!這些歲幣用幾千輛大車都裝不下!
我們需要土地,我們一定要土地,我們怎麼得到土地?
唯一的辦法:用我們的劍給我們的犁贏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