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都還會請道士來做法事,唱個幾天幾夜,現在大了,漸漸沒了。〗
〖歌詞有一句話很真實“你唯一的工作是保佑後代”,不管這個人生前如何大膽的、懦弱的、自私的、慷慨的、聰明的、愚昧的、一事無成的還是名聲顯赫的,百年之後的人對著看不清名字的墓碑都會說請你保佑後代。〗
〖現在的葬禮很多法事都是活人演著死人看,擁有法事操辦權的人借此斂財,嘴上口口聲聲都是傳統,掌中條條框框無非利往。〗
〖趁機斂財不準確,至少不太準確,雖然有部分人確實是借機斂財。
但是我們這裡結婚賺錢,葬禮虧錢,農村這種傳統喪禮一般是虧錢的,一般會虧幾萬。〗
〖傳統的葬禮還是很繁瑣的,要三四天。
從一開始搭靈棚、請嗩呐、找主管,正式開始以後迎\亮花圈、敬土地,死者後輩一字排開披麻戴孝,關係越遠的需要的裝扮越簡單。
下葬之前,找個開闊的地方,擺上供桌,後方放棺材,依次根據關係行禮,本家一行人先行禮,之後跪坐在一側,其他人按波次依次行禮,然後本家回禮,隨後到棺材前哭喪,所有人哭喪完畢後,摔爛火盆,抬棺準備下葬,隻有少數男性親人跟隨去下葬。〗
大明,嘉靖年間。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下的一座村落。
“這曲是不是用方言唱的啊?”
畢竟一聽就和後人常說的官話口音不一樣,聽起來有些像後世雲貴川渝的口音。
有細心的人在視頻唱了兩句就閉上眼睛,想試試不看文字能不能聽懂。
結果,當然是聽不太懂。
“你們說那群做法事的先生,跳大神時候唱的是不是就是用方言唱的曲子?”
聞言,眾人都思索起來。
還彆說,真有這個可能。
而且做法事的時候,敲鑼打鼓的聲音又大,比天幕裡的聲音還大。
天幕裡的曲子閉上眼睛,都分不清唱的是啥,何況做法事的時候?
“要不——找個先生問問?”
“這是人家吃飯的家夥,怎麼可能告訴你?”
“那改天你要辦喪事請先生的時候,我們偷摸——”
“砰。”
這人抬起一腳就把那人踹倒在地,怒罵道:“你家才辦喪事!”
竹林裡。
小許問道:“先生,這評論裡說的李時珍是您吧?”
李時珍點了點頭,解釋道:“借用了書名而已,或許在歌曲中還借用了書籍裡的藥物名稱吧。”
後人一首音樂也就半盞茶的時間,又不是唱戲——額,唱戲也沒那麼長的,想把自己的書籍唱完,怕是要幾天幾夜。
李時珍其實還高估了現代音樂的時長,一盞茶為10分鐘或者14.4分鐘,半盞茶也有五到七分鐘,大部分流行音樂是沒有這麼長的。
想著想著,李時珍想起自己剛才所想的,用後世文字,將書籍刊印成冊,免費發放天下。
而現在這個視頻,又給了自己靈感。
是不是可以安排說書人或者唱戲的將自己書籍中的記載藥物辨彆方法以及疾病治療方法,用唱戲的形式,或者說書的形式廣而告之?
“屮,沒錢。”
和刊印書籍一樣,卡在沒錢上。
說書的也好,唱戲的也罷,都是為了掙錢。
說《三國演義》,百姓愛聽。
唱《琵琶記》,文人愛聽。
人家愛聽才會打賞,賣藝人才能掙到錢。
自己的書籍,編成書或者戲劇會有人聽嗎?
到時候就得自己花錢,請人家唱。
可自己的錢,可供人家唱幾回?
念及此處,李時珍腳步不由加快兩分。
這事還得朝廷來做,惠及天下之事,想必——陛下不會拒絕吧……
李時珍心裡打起鼓,也不敢確定。
對這位陛下的了解除了後人調侃的萬壽帝君,幾乎全來自於旁人所說。
李時珍隻知道嘉靖和文官在鬥,還酷愛修仙,彆的什麼也不知道了。
李時珍思考道:是不是可以將這件事和修仙聯係起來?
《禮記·王製》:“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後來功德一詞,又被宗教所引用。
以人封神,如關羽還有各地城隍者,都可以稱為:功德成仙。
想到此處,李時珍猛的一拍大腿。
“救人既是功德。”
“哪怕隻有一人因此受益,也是功德。”
“有了功德,就可以另類成仙,想必陛下不會拒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