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不願意讓孫權加入的。
天下英雄唯曹、劉。
孫權是個什麼東西,也配加入?
但劉備一方放下未來的仇恨,拉了孫權一把。
如果東吳不能加入,那東吳世家肯定要反。
曹、劉即便聯合起來統一東吳,到時候曹操占了大勢,恐怕下一步就是撕毀條約,滅了劉備。
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
“孤領兵、玄德治政,孫權負責海商。”
劉備一方拒絕,現在天下還未平定,手裡必須有刀。
這個建議,若是天下太平之時,劉備想都不用想,肯定直接同意。
但現在天下大亂,把領兵之權交出去,誰知道你會不會突然翻臉。
曹操的信譽太低了點。
但讓劉備領兵,曹操也不願。
憑他的魅魔體質,領兵之後,可能除了曹氏和夏侯氏,其他將領都要姓劉了。
“要不,我領兵?”
曹、劉二人默契的給孫權豎起中指。
小孩子就到一邊玩泥巴去,彆摻和大人的事。
朱元璋:尊重一點,他是朕的孝陵衛指揮使!
經過商議,兵權各管各的,但三方不能擅自擴軍,必須三方商議,同意之後才能擴充軍隊。
商討到此處的時候,三人不約而同的停下,心中暗自補了一句:城市管理員和衙役,不算士兵。
三方大規模軍事調動,必須互相通知。
各方朝政,暫時自理,但必須遵守目前的漢律。
三方出人,共同製定新法。
同時廢除州牧製度,消滅軍閥,回歸到原本的刺史、太守製度。
科舉之事,暫且不實施,不能太過挑動世家的神經。
但可以先興學,等天下平定之後,再開啟科舉製。
朝堂之事,三方派代表,商量著來。
軍事方麵,曹操負責解決胡人,劉備解決南蠻,孫權解決百越。
“需不需要孤派張遼幫忙?”
“滾!滾!滾!”
孫權臉憋的通紅,我打不過你們,還打不過百越?
你惡心誰呢?
朝堂之事,曹占百分之五十,劉占百分之四十,孫隻能占百分之十。
但海商之事,孫、劉默契的壓著曹操。
孫占十之五,劉占十之四,給曹操留了十之一。
曹操:“孤有百戰精兵!”
孫權:“赤壁!”
曹操:“孤有大船!”
劉備:“赤壁!”
“彼其娘之,除了赤壁,你們還能說點彆的嗎?”
“赤壁!”
“多給點,否則孤沒辦法給世家交代。”
經過協商,孫權讓了一點,劉備讓了零點五,曹操占十之二點五。
當然,三人還有密約,待天下穩定,就對世家動手。
願意將土地賣給國家,帶著主脈出海建國的世家,不僅禮送出境,還可以派兵協助他們建國,最高可以封為公國。
但主脈不願意離開,還想著在大漢作威作福的世家,就隻能“自願”出海為大漢開疆拓土。
土地由國家回收,主脈全部出海。
能建國是本事,死了算運氣不好。
談判結束,三人於洛水盟誓。
這次的祭祀品不是牛、羊、豬,乃是司馬氏的人頭。
三人以這種方式昭告天下,任何人違背洛水之誓,就是司馬氏一族的下場。
同時,三人的官職也一樣了,都是丞相。
劉備選了中丞相,理由也很強大:“祖上中山靖王”。
明知劉備是詭辯,但二人都懶得和他計較,不過些許小事。
民間稱如今的大漢為:三公輔政。
不出意外的話,未來的大漢軍、政、海外之事都是由三家統治,漢家天子隻是名義上的天子。
士子們又取周朝“國人暴動”,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掌之事,稱:共和紀年。
並且,士子們強烈要求以定公、穆公輔政同年為:共和元年,以此類推。
共和紀年與皇帝年號並行,為漢室紀年法。
但共和紀年和皇帝年號誰前誰後,又引發了新的討論。
三人與劉協進行了不記名投票,最終四票都投了共和紀年。
看著三人驚訝的看著自己,劉協嘴角微揚。
都以為朕傻嗎?
曹、孫贏了,朕或死或退位。
皇叔贏了,即便他真如後人所說的一樣,仁德無雙,但手底下的人會逼著他走那一步的,朕還是要退位。
現在能當個名義上的天子,大漢沒有亡在自己手上,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這件事,朕明發旨意吧,莫要毀了三位的名聲。”
做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劉協又道:“也不要以周朝的共和開始,便從今年起,稱新共和,今年便為新共和元年。”
劉協明發旨意,稱建安十三年為新共和元年,共和紀年在前,皇帝年號在後。
皇帝如此懂事,三人也要懂事。
遂在海商之事算上皇家一股。
並定下約定:皇室成員非有可能成為皇位繼任者之人,除了不能領兵,可從商、從政、從醫、開辦學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