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不堵車的情況下,環城公交一圈最多不超過十二小時。
偏小的市級城市,有的兩三個小時就能繞一圈,不需要中途喝水吃飯,一直坐在車上就行,頂多屁股有點疼,腿有點麻。
可在古代……也彆說古代了,就現代,走路繞城一圈,中途吃飯喝水,再節約也要十塊錢吧。
這還是喝一塊錢的礦泉水,吃一塊錢的大饅頭的情況下。
更彆提走一圈之後,雙腿疼痛,去醫院拿藥的花銷。
......
【去海底撈吃飯,騙服務員,告訴他們我過生日,讓他們給我唱生日歌。】
......
彈幕區:
『我有個朋友,他去年美團外賣的外賣味道總結是:“老板,今天我生日可以送我一個小菜嗎?”是你始終如一的堅持,你一共備注了77遍!』
『社恐想了一下情景,壓力就更大了(??)』
『顫抖吧i人,e人的解壓方式就是隨機尬死一個i人。』
『怪不得我去海底撈,一晚上生日歌此起彼伏,原來是你小子搞得鬼!』
『服務員:踏馬的,這小子又來了,這個月都過了十幾個生日了!』
『老板:那豈不是賺麻了,讓他多來!』
『以後海底撈過生日查身份證的話,你要負全責!』
『我的朋友,你既不懂幽默,也不懂海底撈。』
~~~~~~
北宋,汴梁。
景明坊。
“海底撈?應該是一家店的名字吧?”
“海底撈,從海底撈起來的東西嘛,這家店鋪,應當是主營海味。”
“這也太平鋪直敘、簡單易懂了吧……”
燒餅攤的小哥看向老者,這老者從天幕出現到現在,已經連續在自己攤上吃了幾個月的燒餅。第208章)
自己從一個走街串巷賣燒餅的貨郎,變成了路邊定點的攤販。
老者再繼續吃上個幾年,興許自己也能在東華門外搞個鋪子勒。
“店名,通俗易懂是好事。”
老者指向不遠處人聲鼎沸的酒樓,“那家店叫什麼名字?”
“豐樂樓啊,汴京城內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小夥抱著手,您老把我當傻子?
“那它以前的名字你知道嗎?”
“白礬樓啊……”小夥一拍腦門,懂了老者的意思。
“老丈,您幫我這燒餅攤取個名字唄。”
將手中的碎末放在碗裡,老者皺眉思索,數息之後,突然問道:“你姓啥來著?”
小夥翻了個白眼,剛想嘲諷老者記性不好,卻突然想起二人好像從來沒有互相介紹過。
自己叫他老丈,他叫我……叫我啥來著?
“姓u。”
“武術的武,還是舞蹈的舞?”
“都不是,左邊一個人,右邊是一二三四五的五,伍子胥的伍。”
“沒看出來,你還知道伍子胥?”
“天幕裡瞧見的。”
“出自哪一堂?”
伍姓小夥一臉問號,什麼糖?
老者一拍腦門,都淪落到賣燒餅了,那還知道什麼郡望堂號,“是楚國貴族後裔、還是姬薑後裔?”
伍姓的源頭有羋姓、薑姓、姬姓。
老者也是和小夥逗悶子,畢竟他連郡望堂號都不知道,還能知道祖上姓氏來源?
但老者猜錯了,小夥還真知道,“都不是,伍長的伍。”
“祖上唐末年間從軍,僥幸當上伍長,便姓了伍。”
老者笑道:“你這唐應該不是李唐吧?”
小夥梗著脖子,青筋暴起,“咋就不是李唐了!”
李存勖也姓李,國號也為唐,這李唐,他沒毛病。
“你這渾小子,我又沒說過啥,你急個甚?”
看小夥憤怒的模樣,加上小夥自述因為當了伍長才改姓伍,老者心裡像個明鏡似的,小夥祖上應當是沙陀族的。
“還想不想我幫燒餅攤取名字了?”
“嘿嘿,想。”小夥屬狗臉的,臉上擠出討好的笑容。
剛巧一個賣梨的經過,連忙掏出幾個大錢,像獻蟠桃似的將梨獻給老者。
老者接過來,順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就放入嘴中,“家裡行幾?”
“行大。”
“那就叫大郎燒餅唄。”
小夥一把搶過老者手中的梨,啃了起來,沒好氣的吐槽道:“大郎燒餅我還需要你幫我取?”
需要之時老丈,不要之時你你你。
“你還真是屬狗的。”
......
【我的解壓方式是看港片,看台片,欣賞裡麵的各種美女。】
彈幕區:
『這美女他正經嗎?』
『穿衣服嗎?』
......
【我的解壓方式是種薑。
之前聽一個玄學大師說,種薑可以提升氣運來著。
古時候有這種講究,讓小孩養顆薑。
如果小孩考上了,薑還沒死,那就說明薑已經變成神草了,可以幫你實現願望。
具體種法呢很簡單,首先要去買顆薑,把它種下。
然後你需要騙這個薑,你說它是伏根,說它是神草,就是不能說它是薑。
可以每天給它讀道德經,每天陪它說話。
久而久之,這個薑就認為自己真的是神草,它就能給你實現願望了。
用科學解釋,就是你通過每天和薑說話,鍛煉了你的語言表達能力,每天讀道德經,會讓你獲得智慧。
如此一來,就算沒有神草你也容易成功。
最主要的還是,有人陪你聊天,你就會很解壓,如果你沒有什麼朋友,但是又壓力很大,可以試試。』
北宋,汴梁。
“和薑說話,這和自言自語有區彆嗎?”
“你要先騙薑,告訴它,它是神草。”
“心誠則靈?那還不如去廟裡拜拜。”
“就是,我還不如騙我家狗,告訴它,它是天狗,起碼他還能衝我汪汪兩聲。”
“你們沒注意嗎?古時,考上了,這肯定是考科舉的人用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狀元家的薑,它能是普通薑嗎?”
“是薑本就是神薑,保佑士子考中狀元,還是中了狀元,薑才是神薑?”
“……”
“算了,還是拜菩薩吧。”
“這是啥時候的習俗,隋唐開科舉以來,也沒聽過這種說法。”
“現在也沒有,應該是南……”這人急忙捂住嘴,南宋二字可不興說。
“或許是元明清的習俗吧。”
清朝,乾隆末年。
“後人也種根祿啊?”
所謂種根祿,就是種薑。
祿取自福祿壽的祿,其含義為官吏的俸給、食物、賞賜物。
也有同音字“錄”,取錄取的含義。
金文中,錄是祿的通假字。
生薑生長時層層拔高,又有了連中三元的美好寓意。
孩童啟蒙時親手種下薑塊,若薑塊能活到孩童科舉中榜,那這塊生薑就不是普通的薑了,要稱之為“相種”或“將種”。
種植薑塊和在薑塊附近時,都不能提薑字。
一提薑,它就破相了,沒有靈力。
這種語言禁忌,類似於出馬仙,不能直呼仙家的本名。
“種根祿要給它念道德經,還有這麼多講究?”
“你要念,也應該念四書五經。”
“對對對,我又不修仙,確實應該念儒家經典。”
“對啥對,你天天念四書五經,根祿能不能成為相種我不知道,但你隻要腦子沒問題,肯定能記住書籍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