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受宋朝皇恩,不思報國,反而屠殺趙宋皇室三千餘人。
“將改姓的蒲氏後人通通充軍,不許入籍,他姓敢有與蒲氏結親婚配者,依照此例!”
開國之初,朱元璋已經處罰了一次蒲氏之人。
但蒲氏在泉州縱橫百餘年,已經成了土皇帝,支脈、姻親太多了。
和主脈牽扯不大的部分支脈,改吳姓避禍,朱元璋也沒和他們計較,權當沒看見。
“是可忍孰不可忍!”老朱不知是怒這蒲氏,還是怒後人不爭氣,亦或者是知大明之亡,心中怒氣難消,想找個人出出氣。
頓了頓,老朱接過馬皇後手裡的青瓜,咬了一口氣,解了解暑氣,對朱標吩咐道:“嚴州府……”
“罷了,讓歸德侯回來一趟,去見見他們,朕賜他們民籍,隻要不造反,都隨他們吧。”
梅州有首漁歌:“老子嚴江七十翁,年年江上住船篷。早年打敗朱洪武,五百年前真威風!”
這首歌唱的就是住在嚴州府的九姓漁民。
陳友諒兵敗之後,陳理被朱元璋封為歸德侯,洪武五年,朱元璋將他遷往高麗居住。
而陳友諒兵敗之後,大部分士兵,不是被朱元璋吸納,就是被老朱放回鄉耕田。
但有一部分,說他們愚忠也好,癡傻也罷,他們鐵了心要為陳皇帝報仇。
老朱這個氣啊,咱讓你們回鄉安心種地,你們還要反了咱!
平亂之後,領頭者被處死,參與者皆入奴籍。
這個故事就是某些說法裡,朱元璋將陳友諒的親人、後裔、家屬以及士兵發配奴籍,隻準打漁為生,不準上岸的起源。
朱元璋:咱有這麼狠?
陳理:不知道啊,我可以不回大明嗎?
朱元璋:你覺得呢?
陳理大抵是不想回大明的。
朱元璋就是怕自己帶著舊部造反,又為了留個好名聲,才難得發了一次善心,將自己和歸義侯一起發配高麗。
歸義侯,元末紅巾軍領袖之一明玉珍的兒子。
到了高麗,二人過得也不好。
直到李成桂上位,賜陳理平漢君祿,明升華蜀君祿,二人生活才稍微好了些。
但也僅僅是好了些,能活下去。
建文年間,高麗國王賜地。
永樂年間,高麗國王賜奴婢。
陳理的生活才與中原普通耕讀之地可有一比。
但即便過得如此之苦,陳理也不想回去。
待在高麗,肯定能活下去。
回了大明,可就不一定了。
更彆說,老朱還讓自己去勸舊部。
他們要能聽勸,當初也不會造反。
老朱說的好聽,賜他們民籍,隻要他們不造反,都隨他們。
但萬一呢?
他們說點不堪入耳的話,亦或者鐵了心就是要造老朱的反。
黃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自己說的清楚嗎?
不過,陳理暫時還不知道老朱又發了一次善心,讓自己回大明,要賜舊部民籍。
他現在有一個更糟心的問題要麵對。
李成桂找上了他,向他請教怎麼才能在造反成功之後,要做些什麼才能獲得大明的認可,被賜封為高麗國王。
陳理:“……”
我是一個失敗者,你問我這個問題,和緣木求魚有區彆嗎?
李成桂:失敗了,還能活下來,被封為侯,不更顯得侯爺您有本事嗎?
聽聽這話,侯爺,您。
陳理嘴角抽抽,能活下來,和我自身能力有什麼關係嗎?
你怎麼不去問歸義侯?
李成桂笑道:“正是歸義侯讓我來請教您的。”
陳理:明升,你個王八蛋!
明升:你確實比我聰明,我想不出辦法。
陳理很想端茶送客,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高麗國王得罪不起,李成桂也得罪不起。
但造反之事,自己不能參與。
否則老朱認為自己圖謀不軌,給李成桂出謀劃策,幫他造反怎麼辦?
“打女真吧。”
陳理隻能提出一個不是建議的建議。
倭寇太遠,女真很近。
幫宗主國剿滅叛逆,合情合理。
“多謝。”
李成桂行禮拜彆,留下苧布九匹、米四石、酒十瓶、奴婢各一口作為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