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年間。
北京,驛館。
“評論和視頻有什麼關係?”許三多百思不得其解。
“和太白樓的硯友本,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時珍撫摸著令牌和銀章緩緩開口解釋。
硯友,即書友。
太白樓,在明朝是個爛大街的名字。
開酒樓,不知道取什麼名字,那就直接叫太白樓。
太白樓,一般接待文人墨客、達官貴人。
文人可以直接在牆上或店家專門設置的題詩區提筆寫詩詞。
題詩區,有的是一堵白色的石灰牆,有的是用木板鋪上白紙。
有實力的店家,還會用珍貴的石材、木材。
文人題詩之後,店家就會請石匠、木匠、刻匠,將詩詞雕刻在木頭或石頭上。
當然,要在石材或木材題詩,一般都是出名的文人,大多都是店家出錢專門請來寫詩,為酒樓揚名的。
和現在開業典禮,請明星來唱歌差不多。
不出名的文人,但自我感覺字寫的好、詩詞也寫得好,那就可以提筆寫在牆壁上。
寫完之後,店家看你寫得好,不僅會免你的花銷,還會奉上一筆錢,感謝你幫酒樓揚名。
但前提是寫得好。
如果寫的不好,字寫的歪七扭八、詩詞也狗屁不通,下場比吃霸王餐的好不了多少。
心大一點的店家,禮貌的讓你付錢,然後請你圓潤的滾出去。
心小一點的店家,直接帶人動手將你打出去。
打也是講方式方法的,不打要害、不打出外傷。
主要以羞辱為主,諸如推搡、打屁股、吐口水。
儘量不打臉,除非實在忍不了。
如果打臉,那就用力打腮幫子,打落他幾顆牙。
明律:毀人一牙,賠七石米。
不過,打臉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打傷彆人的眼睛。
不打眼睛和不打要害,都是為了規避法律。
明律規定:打的彆人重傷成疾,要賠一半家產,把彆人眼睛打出問題,還要杖刑一百加流放。
不過,酒樓一般都會養些未成年的孩子,教他們怎麼打人才能不違法。
明律規定:十五歲以下幼年,除人命案一般不問罪,小錯直接赦免,大錯花錢贖罪。
但你穿越回明朝,成了一個不足十五歲的小孩,請千萬不要嘗試。
如果你不是士紳、富商、貴族、官員之家的孩子,也不是有權之人、有錢之人的奴仆,想靠著這條律法免皮肉之罪,和白日做夢沒多大區彆。
因為百裡侯會和藹的看著你,陰惻惻的說道:“小朋友,大明律確實要求幼年非人命大案不問罪,但大明律沒規定,本官不能打你殺威棒吧?”
百裡侯,即縣令。
隻要他不是冤枉你,打你一頓殺威棒,你告到皇帝麵前都沒用,說不準皇帝還要再打你一頓。
除非,你是因孝而犯罪。
比如有人辱罵你父母、打你父母,殺之無罪。
當然,這個殺也是有要求的。
他打罵父母,你去弄死他,這個沒問題。
但你虐殺,殺人全家、牽連無辜,同樣也是犯法。
隻是因為有孝的名義,可以減罪。
說回太白樓。
出名的文人、有才的文人,可以在牆壁、石材、木材、題詩區寫詩詞,那沒文化的隻能看著嗎?
當然不是。
八零後、九零後應該還記得,以前的奶茶店,會放許多貼紙,你可以在上麵隨便寫寫畫畫,貼在牆壁上。
明朝時候和這個差不多,一遝白紙放在桌上,旁邊放上筆墨。
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寫完可以掛在繩上或貼在牆上。
不過,這種,店家不負責幫你保存。
掛滿了、貼滿了,店家會隨機取一些下來。
以前在奶茶店寫過貼紙的人都知道,寫這種東西主動一個隨心所欲。
比如:某某某,我愛你、我家在哪裡,有沒有人來找我玩、有沒有玩什麼遊戲的,我們加個好友一起玩、吐槽某人或某事的、今天好熱、今天好冷、約嗎?
諸如此類。
明朝人也差不多。
有約釣魚的,有求偶的,有約踏青的,有吐槽的,最多的還是寫打油詩的。
誇美食、美酒的:“燒鵝炙出琥珀膏,銀壺瀉酒浪滔滔!老饕拍案呼十甕,醉倒便是江湖豪。”
吐槽食物難吃,酒難喝的:“羊羔似柴嚼如糟,酸酒兌水賣三刀!魚蝦臭引春水漲,半吊銅錢喂了雕!”
末了,還補了一句口語:“兀那奸商!賠我血汗錢來!”
約人踏青釣魚的:“春溪漲綠閒殺鉤,柳煙深處待朋儔。可有閒人同甩竿?醉倒春波酒葫蘆!”
求偶的:“金鯉咬鉤偏要溜,浪裡追緣幾時休?誰家紅鯉擺尾來,咬住俺鉤不鬆口!”
約女子野合的:“溪桃半吐試春衫,柳浪深處鶯聲慢。可攜玉壺聽花落?月移竹影過闌乾。”
約同道中人一起逛青樓的:“茶煙歇處試新醅,誰抱焦桐上畫桅?莫負六朝金粉地,梨園新譜待君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時珍娓娓道來,許三多聽入了迷,感覺這解釋如同墨汁倒灌進腦海。
掌心竟憑空生出宣紙的觸感,泥腥氣未散的肺腑裡陡然脹滿書齋的舊墨香。
我一個種地的,竟被幾句話拽進了文曲星的硯池!
“所以啊,後人和太白樓的硯友本,並沒有多少區彆。”
“上麵一個人寫詩求偶,下麵一個人寫詞約人釣魚,再後麵的人吐槽時政,更後麵的人則說天氣、聊境遇、講鬼故事。”
“皆是答非所問,湊在一起,莫名玩鬨罷了。”
許三多突然起身,告罪一聲,就抱著桌上的硯台去院中水缸清洗。
李時珍見狀,無奈的搖頭笑了笑,將剛才鄰房太監給的令牌放在桌上。
又從香囊中取出嘉靖給的銀章,怔怔出神。
清有密折,明有密疏。
明朝的公文,不管是給內閣的,還是給皇帝的,都是實名的,理論上是公開的。
即,公文不要求保密,可以對外說。
很多時候,內閣剛看完公文內容,北京民間就知道了。
經常有人引導民意,阻攔某項提案。
但如果你想對皇帝說些私事、想恭維一下皇帝,怎麼辦呢?
明朝,罵皇帝是政治正確,挨廷杖,是光榮。
明朝時期,挨了廷杖的官員,會讓奴仆把自己放在木板上,抬著自己從六部官署走一圈,再從街上大搖大擺、專門找人多的地方,慢悠悠的回家。
回到家之後,交好的官員們,還會選個良辰吉日幫他擺酒席。
無他,挨廷杖了,和娶妻、生子、高中一樣,是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