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他娘的是個全才!”崇禎忍不住爆了句粗口,毫無帝王形象。
他眼神複雜地盯著天幕,喃喃自語:“這般人物,若是生於大明……”
話說一半,卻戛然而止。
他自嘲地搖搖頭,天幕未現之前的自己,即便諸葛亮再世、嶽飛重生,隻怕也會被自己用廢。
朝堂上的黨爭傾軋,早已讓大明千瘡百孔。
忽然,他眼中精光一閃,想起一個人來,倒是同時集政治家、科學家、神學家於一身。
崇禎忽然坐直身子。
“承恩,去傳口諭給徐家子弟,要他們繼承徐公遺誌。”
“將來蠻夷提及牛頓,朕希望蠻夷說:牛頓不過是英夷的徐光啟!”
王承恩正要領命而去,卻又被叫住。
崇禎沉吟片刻,又道:“順便傳諭湯若望,讓他寫信去西洋,請那些科學家、神學家都來大明效力。”
“皇爺,朝臣們怕是會……”
“不滿?”崇禎冷笑一聲,眼中閃過一絲厲色。
“那就讓他們去論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錯的!”
“如今女真未滅,他們再不滿也得給朕忍著!”
他站起身來,踱步到窗前,聲音低沉:“若不趁此時做些事情,待平定女真之後,朕就什麼都做不了了。”
~~~~~
清朝,康熙元年。
雲南。
“陛下,臣有個不成熟的想法。”吳三桂恭恭敬敬地行禮。
永曆帝抬了抬手:“大將軍不必多禮。”
“朕說過,軍國大事由你決斷便可,直說無妨。”
吳三桂嘴角微揚:“臣想請陛下給景教教宗修書一封,以利相誘,請他們將牛頓、胡克等人送來大明。”
“再請陛下給國姓爺去信,讓鄭氏動用在西洋的底蘊,若利誘不成,便直接綁來。”
永曆帝挑眉反問:“大將軍,朕自然沒有意見。”
“但若是以強力綁來,人心不服,不願效力,豈非徒勞?”
吳三桂輕笑一聲,“那牛頓最癡迷神學,如今這天幕顯聖,難道不比他那些虛無縹緲的神跡更有說服力?”
“況且他在西洋因出身所限,終究難登巔峰,陛下若賜他劉姓,何愁他不歸心?”
頓了頓,吳三桂又道:“如今華夏雖亂,卻非百年後那般積弱。”
“蠻夷對天朝上國仍存敬畏之心。”
“大明爵位,豈是英夷可比?”
“再說西洋蠻夷想要加大通商,總要有個中間人,牛頓再合適不過。”
“何況那湯若望降清已久,恐怕早已說動康熙小兒派人去請了。”
永曆帝沉吟片刻,終是點頭:“便依大將軍所言。”
“朕這就修書,你派人快馬加鞭送去。”
不出吳三桂所料,鼇拜、康熙早已和湯若望達成秘密協議。
湯若望夢寐以求的無限製傳教之權,終於得償所願。
湯若望很清楚,若是清軍占據絕對優勢,雖不會立即鳥儘弓藏,但也絕不會真正重用這些他們。
唯有在雙方僵持不下,民心向明的情況下,才會答應他們的條件。
而對湯若望而言,大明絕不可能給出如此優厚的條件。
清廷之所以敢答應,正因為他們從未真正以華夏之主自居。
若是大清敗亡,哪還管他湯若望會把華夏搞成什麼樣子?
大清都沒了,我還管他洪水滔天?
若是大清得勝,到時候再慢慢收拾這些西洋人也不遲。
清廷甚至已經想好得勝之後的安排。
將皈依景教的民眾遷往回疆,讓這兩個世仇的教派在那裡互相製衡。
再加上當地的漢人,三方角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死多少人都不心疼。
死的人越多,三方仇恨越深,當地越亂,大清反倒越容易統治。
湯若望等人又何嘗不知這是與虎謀皮?
但他們想著:隻要放開傳教限製,未必不能與佛道一較高下。
即便最終落敗,也好過如今束手束腳。
既然清廷給出誠意,湯若望當即投桃報李,借鑒洪天王的先進經驗,直接修改教義。
將努爾哈赤奉為天父嫡長子,而耶穌反倒成了庶出私生子。
遠在千裡之外的教宗是否會震怒?湯若望根本不在乎。
有本事就派兵遠征東方,看他是能打得過大清,還是打的過大明。
若是大清真能一統天下,當年十字軍能東征,他湯若望說不定還能率領八旗西征。
到時候誰贏,誰才是正統!
當然,老謀深算的湯若望也留了後手。
若是大明最終勝出,他立刻就能改口:努爾哈赤本是明朝臣子,按華夏禮法,朱明皇帝是他的君父。
四舍五入,明太祖就是天父下凡!
不然如何解釋他從南到北一統天下的偉業?
而努爾哈赤不過是撒旦,趁著天父和域外天魔作戰,偷偷來到人間,想要顛覆天父所建立的國度。
撒旦作祟,迷惑了他們的心智,他們才會將撒旦誤以為天父長子。
隻要大清有敗亡跡象,他們立刻改教義。
大明認不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這些西洋人不僅懂神學,還掌握著科學技術。
明朝皇帝就算要殺人,也得先榨乾他們的價值。
更何況湯若望今年已經七十高齡,人生七十古來稀,多活一天都是賺的。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