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婆的眼神中透著一絲追憶,緩緩開口和蘇渺說起那段往事。
三婆和她奶奶娘家姓潘,潘氏一族曾經是有名的大地主,有著大片的田地和山頭。
因為潘氏一族人丁不算興旺,沒有大家族中常見的爭權奪利,親戚間反倒是十分的和睦團結,族人們相互扶持。
三婆小的時候,生活條件十分的優渥,住在寬敞明亮的宅院裡,還專門有一個“阿姐”照顧她的日常起居。
家族裡孩子不多,所以沒有太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極為難得的。
三婆三歲的時候,就被允許去私塾聽課,到了五歲,三婆正式踏入私塾的大門,開始了係統的學習。
那所私塾是家族出資辦的,但也不隻局限於家族裡的孩子可以讀,村裡品行好的,聰慧的孩子,經過潘氏族長的同意也可以進私塾裡讀書。
讀書除了筆墨自備,其他都是免費的,私塾的修繕,所需書本和先生的束修都是從潘氏中公出的。
潘氏一族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更多有學識的人才,為家族和村子的未來貢獻力量。
私塾裡的先生十分博學,卻不是那種迂腐的老學究。
他曾經留過洋鬨過革命,在一次遊行時被抓進牢裡,再出來的時候,就隻能坐著輪椅了。
當時亂起來的時候,他的家人都去了海外,所以身殘之後的他無依無靠。
潘氏族長聽聞了先生的遭遇,將他請了來,包下他一切生活起居,看病費用。
全族上下都很善待他,希望他能教導本族後生。
那先生得了潘氏一族的禮待,也是儘心竭力的傾囊相授,他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獨特的見解,培養出不少人才。
可惜身處風雨飄搖的時代,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很多事情也是無能為力。
曾經鼎盛的潘氏一族最終還是在時代的洪流中倒下了,大部分的產業也被瓜分而去。
最有出息的幾個子弟不幸隕落,潘氏族長看著家族的衰敗,心中滿是悲憤,最終飲恨而亡。
先生當時也是油儘燈枯之時,他用儘自己最後的人脈,將幾個潘氏後生送到海外,希望他們能在那裡尋得一條生路,延續家族的希望。
幾次變故之後,原本人丁就不旺的潘氏就散得差不多了,好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族人們偷藏起來的細軟還能保證不被餓死。
當三婆已經到了出嫁的年紀,長輩們千挑萬選給她選定了離家很遠的蘇家村一族。
出嫁前夜,她母親一邊哭一邊幫她梳頭,淚水滴落在梳子上,也滴落在三婆的心頭。
母親說他們潘家吃了人丁不旺的虧,所以希望她能嫁進一個大家族裡,萬事都有依靠。
他們細細的考察過蘇家,祖上出過能人,大多數族人都是溫良淳樸。
給她說的那戶人家,雖不是最富裕的,但是人品端正,家婆也是文雅的性格,沒有傳出過苛待媳婦的名聲。
離家遠些,是希望以後還有禍事能不牽連到她,歸家不易,以後隻能靠她自己了。